一、皖南事变后蒋三剿中共福建组织
年1月6日,蒋介石终于发动蓄谋已久的“皖南事变”,结果新四军损失惨重。接着蒋介石开始对中共福建省委组织下手。他们在闽北成立了“闽浙赣边区剿匪指挥部”,出动两个团的兵力对闽北发动了第一次军事围剿。中共福建省委领导曾镜冰沉着指挥,布置汪林兴带领一部分武装力量,在崇安县岭头一带坚持斗争,而中共福建省委机关迅速转移。
年春,蒋介石派国民党88师师长李良荣为总指挥,对闽北发动了第二次军事围攻,曾镜冰经过镇密研究,把部队和中共福建省委机关迁到了地势险要、群众基础好的建阳太阳山,经过艰苦的游击战争和各种形式的合法斗争,顽固派的第二次军事围攻又告失败。利用短暂的时间,曾镜冰从闽中、闽北、闽南等地抽调一批干部,开展整风整训。
年至年,中国抗日进入反攻阶段。国民党发动了第三次反共高潮。年4月,蒋介石顽固派又纠集国民党重兵,对闽北根据地和中共福建省委机关发动了第三次军事围攻。中共福建省委驻地建阳太阳山方圆里内敌军密布,闽北地区斗争处于极其艰难的境地。曾镜冰和中共福建省委其他同志经研究,决定把省委机关迁到闽中,减轻闽北老根据地的压力,使群众免受摧残。
左丰美曾领导中共福建省委武装年4月,中共福建省委搬到仙游县石苍乡高阳村温氏宗祠。年12月,曾镜冰指挥部队突出敌人重围,把中共福建省委机关全部迁到闽中永泰县梧桐镇后溪村青溪自然村,从此,中共福建省委工作重点即转到闽中,打通闽中、闽南和闽北各地联系,以牵制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对闽北的进攻。
中共闽北特委主要领导人之一曾镜冰到达闽中后,即着手布置打击日军对沿海各地的侵略。他不顾个人安危,对当地的知名人士、开明绅士,进行大量的接触,共同商讨抗日救亡的大计,经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在闽中、闽南逐步形成了抗日救亡运动热潮。
抗日战争时间,福州两次沦陷,第一次沦陷天(年4月21日-年9月3日),第二次沦陷天(年10月5日-年5月18日)。两次沦陷,福州境内无辜百姓被杀近万人,制造约50万难民,房屋被毁约万间,被掠粮食约10万担,棉花约30万担,布匹约万丈,耕牛数千头。
二、锦屏山下红色革命史
1、石苍乡高阳村
年初,国民党第29军大举向驻闽北的中共福建省委机关进行围剿,省委驻地极其艰难。中共福建省委机关决定南迁闽中,到达闽中后,先驻足仙游县钟山镇临水村28号(上湖底自然村),后由温学通、温成才带路,中共福建省委领导黄国璋、林汝南等到高阳实地视察地形与了解民情后,决议把闽中游击司令部及中共福建省委机关迁设高阳温氏宗祠,年10月7日,中共福建省委在这发出《关于开展整风运动的决议》。兴建于清雍正元年(年)的中国名祠高阳温氏宗祠不仅是高阳温氏族人维系宗族亲情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共福建省委革命历史的见证者。
年3月间,由温兆符(阜)、温成法、温成才带路,把中共福建省委机关领导人带入高阳村高坪下厝自然村,白天在赤竹坑笋楼里,有时也在高阳温氏祠堂后石洞中,夜间住在高阳村下厝坑尾笋楼里。年5月间,中共福建省委机关又迁移到高阳村高坪溪南底笋楼里驻扎7个月。闽中游击队经常在高阳村周边开展活动,高阳温氏群众觉悟比较高,积极支援并参与革命斗争。
缅怀革命先辈,传承红色文化!高阳温氏族人世代深居山中,勤劳俭朴、养山靠山、为人诚实憨厚。解放前,高阳村四周经常土匪出没,而温氏族人却从不染指,安分守己,故当时闽浙赣省委机关就设在高阳村的高坪。
中共福建省委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镜冰、黄国璋、林汝南、苏华、邹云山、雷锐、饶馈生、陈贤明、济群(邹贡生)等三十多位同志都曾在高坪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创立革命根据地,许多热血青年参加红军队伍,在那艰苦岁月里奋斗,为全国解放作出贡献!年4月,地下党饶贡生(饶刚生)同志专程来高阳村,在高阳温氏宗祠召开一百多人的群众大会,会议阐明了当时的革命形势与任务。组织两支小分队:一队由温成才、温友坤、温唐杰等人负责,任务一是采购粮食两百担送到青溪据点;二是组织人员到青溪搭建营房。另一队由温学通、温步云负责安全保卫工作,了解敌情、注视其动态。
以黄国璋、林汝南为代表在高坪顶隔头山召集周围群众三十六人,刺血为盟,结拜兄弟,召开“为革命胜利,头可断,血可流,革命意志不可丢”誓师大会。
高阳温氏出人出力为省委开展革命活动作出重大贡献,许多革命青年为地下党送信、搭建草棚、采购征集货物粮食、运送药物等工作。
年,国民党闻讯而来,国民党80师师长曾栋亮配合福建省保安司令胡季宽率兵进剿,采用抓人、烧房(高阳村一夜被烧毁4个自然村,计民房多间)等多种惨无人道的手段胁迫民众,高阳村隔头山的民房被国民党夷为平地,五位高阳村民温唐杰、温代仁、温兆斧、温成法和温冬梅还被抓捕入狱,受尽酷刑,但是国民党仍没能从他们的身上得到特委机关一丝一毫有用的信息。谢一民(女特务)和谢仁运等先后伪装到高阳小学任教,潜伏境内了解地下党的活动情况,民众守口如瓶,特务无一所获。境内民众为配合地下党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多次扫荡,先后有20多人牺牲。
温兆符(阜)为了支持地下革命工作,把所有的家当都拍卖掉,换米换盐接济革命同志的生活,最后连2个孩子都卖了,家里只剩下一杆小秤子。因温兆符(阜)饱受饥寒和疾病的困扰,于年7月间去世。年3月,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通函其任莆田县县长,遗憾的是他已去世几个月。新中国成立后,有的被调任乡镇主要领导职务,有的被定为“五老”人员,年,高阳村再次认定的“五老”人员有人,其中老地下党员2人,老游击队员16人,老交通员57人,老接头户45人,原保长温玉英的子女也享受同等照顾。8年,健在的“五老”人员有温学通、温德藻、温应彪、温成任、林素英、林妹、林道治7人。
0年7月1日,中共仙游县委党史办在高阳(高坪)温氏宗祠立碑《福建省委旧址》纪念。年12月中共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在高阳(高坪)温氏宗祠立碑《莆田市革命遗址》、《中共福建省委旧址》纪念。
在和平年代党和政府始终没有忘记当年为革命付出贡献的老区人民!赋予老区人民的最高荣誉,激励老区人民发扬优良革命传统,在新的征途上再创辉煌!这里已成为仙游县石苍乡首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2、梧桐镇邱演村芹菜湖
芹菜湖位于永泰县梧桐镇坵演村,芹菜湖山高、林幽、竹美,常年云雾飘柔,曾是革命基点村之一。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为了机关能顺利迁驻新址一一永泰县梧桐镇后溪村青溪自然村,派饶刚生在青溪周围的芹菜湖、白叶等数十里内半公开地开展工作,从调查群众生活入手,通过贫富对比,启发群众的阶级觉悟,为省委机关顺利开展革命活动创造条件。
芹菜湖福建省委驻扎青溪后,在周围村庄发动群众工作,并派林汝楠出面组织“青龙会”,经常到芹菜湖组织群众,并由群众负责到嵩口集市购买粮食和日常用品等,为省委在青溪活动做出了积极贡献。年,叶昌潮、温友秀等人深入乡村发动群众,建立了芹菜湖革命据点,吸收有志知识青年和穷苦革命群众作为骨干力量。
年2月15日,为了打击国名党自卫队到芹菜湖窥探游击队员活动情况,温依肯下山向林树森自卫队报案领奖,引诱自卫队进山,并通知教忠寺游击队员到芹菜湖里应外合围歼自卫队。在半山腰,游击队上下夹攻,自卫队员亡命逃窜,当场擒到两个自卫队员,经审问,系自卫队用钱雇用的受蒙蔽的农民,教育后按宽待俘虏政策予以释放返乡。
我们永泰有许多这样的革命基点村,每每瞻仰革命遗址,回顾红色史迹,目睹沧桑巨变,都能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英雄气概,经历一次梦境般的心灵涤荡!
3、梧桐镇后溪村青溪
年3月,中共福建省委就开始在梧桐镇后溪村青溪自然村建立革命据点。年12月,为了确保安全,中共福建省委决定将省委机关从石苍乡高阳村迁往与永泰交界的后溪村青溪自然村龙潭里,在此建立抗日救国基地,省委领导以曾镜冰、黄国璋、林汝南、饶云山、苏华等在当地搭竹楼,设立秘密的地下议事据点,发动全省人民积极投身革命,建立革命根据地。
后溪村村民积极参与传递文件,赠送日常用品(竹蔑、松明照明、粮食、蔬菜等),是后溪历史的光辉一页,村口立有一块由福建省老领导程序题写的“中共福建省委旧址”的石碑。
年3月,中共福建省委机关及所属的武装力量从永泰县梧桐镇后溪村青溪自然村移驻德化县水口镇石牛山麓的昆坂村坂里牛寮沟,建立革命根据地,中共福建省委书记曾镜冰,以及苏华、黄国璋、黄扆禹等领导人先后抵达,左丰美率领中共福建省委武装力量后期到达,曾镜冰继续领导全省人民进行的革命斗争。这时候距离抗战胜利已经不远了。
4、梧桐镇潼关村中洲、教忠寺
中洲古村位于永泰县梧桐镇西南部与仙游县石苍乡高阳村交界处。年冬,永泰县梧桐镇游击队在潼关村教忠寺成立前夕,上级地下党派人来中洲古村发动群众参加革命,在中洲顶厝旁边的古油坊里(遗址还在)秘密开会,向群众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开展减租、反霸斗争,同时酝酿筹备成立梧桐游击队,通过游击机动的战术,收缴地主枪支武装自己。
在中洲古村顶厝古油坊里参加秘密会议的人员:潼关村地下党温仁苍(又名苍良,潼关垄人,后任省公安厅四处处长)、温光炎(又名荣英,潼关尾楼自然村人,后任福建省侨办某处处长),温友秀(潼关大洋人,后任梧桐镇镇长)、温元钟(中洲古村顶厝人),温顺茂(中洲古村畏厝人)、温宣基(中洲古村下厝人,地下通讯员)等十多人。温宣基(向其担任国民党军官的妹夫借了一把驳壳枪)负责站岗放哨,温红波(中洲古村顶厝人)负责巡逻和烧开水。会期两天,会后温苍良、温友秀、温顺茂等人在潼关教忠寺组建梧桐游击队,共有40多人和40多条枪,队长温友秀,归永泰县委领导。
年4月,梧桐游击队第一次攻打梧桐镇公所,温顺茂、温苍良等人无比英勇,冲锋在前,最终攻克据点,取得胜利。
五星村原隶属于永泰县梧桐镇潼关村(年划归仙游县游洋镇),五星村去游洋镇方向有一条千年古道古寨岭,是古代仙游、永泰两地往来的唯一咽喉要道,千年来都有官兵把守。年6月中旬,根据上级指示,温友秀带领温顺茂、温元章、温宣基等人埋伏古寨岭要隘,阻击企图取道潼关的国民党刘汝民残部0余人;
温顺茂等游击队骨干人员被闽中工委抽调到桑阳乡建立政权;同时,成立梧桐镇人民政府,温友秀任镇长。不久,受漏网的梧桐自卫队头目林树森反扑,游击队暂时撤退驻守潼关教忠寺、潼关中洲等地。
年8月上旬,温友秀、温苍良、温元章、温顺茂等人配合解放军29军85师先遣队再次攻打梧桐镇,8月6日,胜利解放梧桐。梧桐解放后,温顺茂、温元章、温宣基等迅速组织本姓家族等人员,通宵达旦铺设西林通往梧桐镇区的,宽3米长多米的浮桥,保证南下解放大军顺利通过。他们还积极筹募军粮、马料、柴片,支援前线。
中洲古村另一个红色基点位于中洲下厝温宣基家。这是地下党董福相(5年病逝于厦门)建立的秘密联络站。董福相年在老家仙游县钟山镇麦斜岩(麦斜岩革命遗址于1年被列为莆田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团少共组织,在蔡园将军、罗迎祥(烈士)领导下参加革命,后转入闽中游击队。
董福相抗战胜利后,董福相被党组织派到台湾高雄岗山中学教书和搞地下党活动,年5月董福相为避国民党特务迫害,和妻子张玉姐抱着襁褓中的儿子乘货船回莆田三江口。董福相回来后立即归队闽中游击队,担任黄国璋的秘书,在高阳村附近从事地下革命活动。为了便利开展革命活动,董福相在中洲古村温宣基(妻子马云娣是董福相的老乡)家建立了秘密联络站,以亲戚的名义多次住在温宣基家秘密开展地下工作,为周边地下党组织送情报。
受董福相教育影响,温宣基做通其妹夫林宝镜(石苍霞湖人,时任平潭国民党兵役科科长)的思想工作,借助他的便利条件,为地下党提供枪支,协助营救了很多被捕的地下党。
总之,在革命战争年代,潼关附近高阳温氏族亲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积极参加革命斗争,为梧桐镇区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潼关村被列入革命老区基点村。
追昔抚今,感受到革命先辈们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思之不可见,泪洒秋云中”。我们后辈人员要以革命先辈为榜样,继承发扬革命精神,光荣传统,居安思危,知危图进,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把家园建设的更加美好。
注:潼关村中洲、教忠寺红色革命史根据温宣基儿子温元森(中洲古村下厝人)和温红波侄儿温兆治(中洲古村顶厝人)等人口述并参考相关党史资料整理。
5、石苍乡济川村
石苍乡90%是革命基点村,年11月间,闽中游击队司令部派出林椿年、付清标和王秉锳等到石苍乡各村宣传革命道理,扩充游击队伍。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济川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济川村,古名漈坑,又名济水,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汉代古村落,曾被评为福建最美休闲乡村。村内风光秀美,有千年古树樟抱榕、禹门奇观三级浪、宋代古寨石鼓山、汉桥古桂千里香、云山书院等景观。
村里古寨、古井、古桥、古树、古刹、古楼自然分布,明清山楼式民居群是济川村一大建筑文化特色,村里还保存着“为有楚歌杂吴谣”的古老“十音”音乐队和木偶戏班子等古老民俗文化。
济川村著名的樟抱榕济川村历史上人杰地灵,先后走出多位专家学者,2位博士后,5位博士,22位硕士,12人考上清华北大,小小村落留下“古有一门三状元,今有清华三连冠”的佳话。
济川村:明户部侍郎林于茂故居年7月1日,石苍地区地下党组织,夺取国民党浔阳乡政权,成立浔阳乡人民政府。在长期艰苦复杂的革命斗争中,石苍乡培育出温兆符、温学通、温步云、罗新添、赖荣火、章元旺、张阿凤等一批出生入死的革命前辈。
仙游县第一次老区代表同志合影锦屏山文化振兴研究会温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