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〡卢强祯
摄影:岳道璞
一条大樟溪,把坵演村分两半。因北岸开发的较早,故北岸居民占绝大多数;少部分迁移南岸,图的是交通便捷——省道从南岸穿行。村舍沿省道两旁而立,有点街道的模样,名曰“坵演街”,其实没有一点儿街道那般繁华喧闹的气息,偶见一两个住改商的小食杂店罢了。
坵演,村史并不长,两三百年而已,据村民们讲,他们的祖先择居此地之前,这里生活着白氏人家。白氏家族为何消失,是否离开故土,去了哪儿,目前无法考证。
摄影:岳道璞
北岸有三条羊肠小道连接我的老家,我曾经购买番薯栽[按:栽,方言,指苗。]走过几次,如今荒草村道侵,野径人踪灭。老家与坵演毗邻,农村人口还未大规模往城镇转移的时候,我们山村以生产粮食为主业,在山坡地广种番薯;特别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番薯当主粮,家家户户每年都要栽种上万株。
立夏节气,开始扦插。初春要事先“孵”番薯母,培育出番薯栽,可老家海拔高,地气迟迟才会回暖,“孵”不出来,就像鸡蛋,没有母鸡温暖的怀抱,是孵不出小鸡的。这给了低海拔的坵演以商机,他们家家户户孵育番薯栽,我们两地于是形成了紧密的供销关系。大约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们不再广植番薯,他们也便不再孵育番薯栽了。这三条羊肠小道也渐渐由寂寥走向荒废。
摄影:岳道璞
可能从做番薯栽生意起,坵演人变得很有经济头脑。村里有广阔的山场,山上有繁茂的树木,他们“靠山吃山”,打起树的主意,刀伐斧砍,切削成片,搅碎成粉,套上塑料袋,变成了当地人称呼的“菇筒”,产出一朵朵香菇和黑木耳,换来一沓沓钞票。日子好过了,满山满坡也被剃个精光,变成了“和尚头”。青山,被吃光了。
“咬定青山不放松,造林种果下真功。”这是当时永泰县政府鼓励农村发展第三产业的决策。坵演,响应号召,又掀起了一浪副业生产的热潮,炼山,种果,植树,干得热火朝天。不久,小坪自然村诞生了千亩青梅基地,芹菜湖自然村造出了万亩林场。“墙内开花墙外香”,坵演,被作为先进典型,来参观考察的干部群众纷至沓来。
摄影:岳道璞
30年前,市领导带领五区八县领导视察坵演,雨丝飘飘,该还不忘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年9月27日,永泰县文联邵永裕主席带领我们作协一行人来坵演采风,真巧,也是雨丝飘飘的日子,但我们目之所及,峰峦叠翠,满目葱茏,完全沉浸在绿色的世界里。我们走进村两委办公室,被墙上的几块“国家森林乡村”“福建森林村庄”等重磅的荣誉牌所震撼。亲眼所见,真的感到名副其实。
摄影:岳道璞
座谈会上,村主任鄢仁河还介绍说,当时市领导看到两岸民众往来,还只是靠那一叶小木船过渡,十分关切,做出指示:要致富,先修路。现在穿村而过的省道,当时叫永嵩公路,沙土路坑坑洼洼,恰逢雨天,又泥泞不堪。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那天起,村民们看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希望,但圆梦的过程艰辛又曲折。
我们怀着好奇,来到古渡口,一眼望去,河面宽阔,河水蓝幽幽的,深不可测,眼前不禁浮现出一船男女老少,坐在飘摇不定的小船上的情景来。心里还不由得生出阵阵寒意。古渡口如今残留着一尊石碑的基座,不见碑身,原来它保存在一位村民家中。
鄢主任介绍,这是喜谢渡碑,立碑者是清代嵩口镇月洲村一张氏乡绅。这位乡绅结婚多年,妻子无孕,他好生着急,到寺里卜卦求神,照神明指点,购条船雇个船工在此义渡,造福当地百姓。果真积够善德后,妻子如意添了丁。这当然是题外话,但喜谢渡碑,让我们真真切切想见他们过去靠船过渡的交通情形。鄢主任说,当年南岸那边影剧院放映电影或演出戏剧,一般都是安排在晚上,船只满满当当坐着四五十人,船吃水很深。他用手比划给我们看——船舷露出河面仅有一拃长,光听着就让人心惊肉跳。
摄影:岳道璞
年秋天,历经几多磨难的坵演大桥终于建成通行。这是坵演人永远难忘的一个记忆。这座石拱桥,桥面宽3.7米,全长米,倒映水中,如长虹卧波,蔚为壮观。坵演人造起这座桥,几多艰辛几多愁。鄢主任说,因为资金困难,为了节省造价,规划在渡船的原址建漫水桥。
何谓漫水桥?桥墩不一般高,而是有数十公分的落差,桥身呈波浪形,高低起伏。桥面是水泥预制板,两边每隔一米的地方凿个窟窿,水从窟窿里漫上来,从而减轻水对桥面的冲力。桥面与桥墩没有固定在一块,遇大水的时候,低处的桥面就淹没在河水中,交通就中断了。
漫水桥于年开始筹备,年3月动工,村民们自己投工投劳,3个月后建到米长度大约占全长的三分之一时,灾祸骤然降临:那天下午三点多,一连下了几天的暴雨,洪水越涨越高,毫不留情地把大桥冲毁了。村民们好不容易筹集的资金、付出的血汗,就这样付之东流!难过、无奈、绝望……
摄影:岳道璞
“要致富,先修路。”犹如战鼓,时时响在村民们的耳畔,鼓舞他们的士气。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村民们顽强地战胜了困难与挫折,重新筹资,重新选址。年,人们再度吹响建桥的冲锋号!桥成,村民们在桥头的风雨亭上题写“为民造福祉当恩重万代,齐心建大桥众德谱千秋”的联句,来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恩,对乡亲们同甘共苦的颂扬。
桥通了,水泥路也通了,致富的路也通了。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的日子如芝麻开花。春风拂大地,乡村万象新。如今的坵演村,可是响当当的福州市级文明村镇,正走在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大路上。
另外,说起坵演村,不得不提到小坪自然村境内的小坪古寨,该寨由陈代缓公于清朝年动工兴建。全木结构,内有一口大井(八品寿官),建筑面积平方米。寨内系三落八扇大厝,八扇外为厢房,厢房之外便是防匪的寨墙,寨墙用当地河岸巨石砌成,非常坚固。四周寨墙高达7米,内环走马道宽1.5米,可供族人外匪来回穿行。围墙内每隔3米均有一个小窗和一个射击孔,以供土枪对外扫射。
寨内的三落八扇正厝装修十分考究,雕梁画栋集清代建筑于一身,古寨虽历经沧桑风雨,有些开始颓败,原本精致考究的建筑慢慢地变成残垣断壁,瓦损屋漏。但古朴古色,风韵犹存。寨前有整片的油杉,躯干笔直粗壮,高耸入天,又有一雅榕,余岁,比庄寨要老了许多,亭亭如盖,遮天蔽日,绿荫盈亩有余,优美的自然风光为小坪寨锦上添花。
近年来,永泰县越来越重视庄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将复兴古村落古庄寨作为振兴乡村的重要抓手,坚持以文化为核心,充分挖掘庄寨的文化价值,由此掀起了一波庄寨复兴热潮。随着这波热潮的掀起,小坪寨的族亲们深受鼓舞也纷纷行动了起来。
年2月23日,小坪寨后人代表40余人齐聚一堂召开族亲座谈会,会上选举成立了由庄寨家族中德高望重的成员组成的小坪寨理事会,目的是凝聚起庄寨族人的力量,为庄寨巩固修复出谋划策,让大家意识到保护庄寨的重要性。小坪寨陈氏后人将继续秉承先辈温良、自省的特质,在不忘过往中不断开拓进取,传承经久不息的庄寨家文化,复兴家族的荣耀梦想。
编辑:张凌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