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口古镇牌坊
由于年代久远,二世祖以福公一支一直衔接不上。乾隆三十六年(年)在一张契约上,友标公称四哥,而辉儒、辉玉二公仅生三子,可见与福州以福公一支四世祖一起排序。到了乾隆四十八年(年),五世祖文拔公称二哥,就没与以福公一支一起排序了。其原因有待进一步考查。自以进公进嵩以来,世代经商。辉玉公、友标公、文拔公三代,时处康乾盛世,生意逐渐兴隆。友标公于乾隆三十六年买断、文拔公于乾隆四十八年洗断毛家二座房屋,庄家从此安居乐业,达到鼎盛时期。景昭公率其兄弟间锦兴、太和二店,添房置产,中道复兴。时经道光、咸丰、同治三朝。景昭公派下三世庆懋公开益新店,于民国四年(年)盖新厝一座;四子成懋公偕侄孔馀公开益新店,于民国十年(年)盖双凤居一座;孔义公、鸿藩叔父子也拥有裕源一店。他们的大小生意陆续做到解放后公私合营。仕途显得淡薄,显士公、景昌公、德懋公等读书人,只有应凤公七世孙景昌公于道光年间中个秀才,从事私塾教学(举子业)。许多门生得中,拜师道谢,也门庭热闹。不过,直到辛亥革命为止,其他子孙辈并无甚建树。倘若翻开张张契约,跃然纸上的先祖,又是另一番情景。他们典房卖地,甚而至于卖到粪池粪楻,其生活惨况,不禁令人潸然泪下不已。有识之士,纵观族史,看到先祖并不甚发达兴旺,乃为知识浅薄匮乏所致。因此,他们得出结论:生子不读书,黄牛以为猪。解放以后,许多人逐渐意识到送子读书的重要。于是,读书的人逐渐多了起来。人们也逐渐离开先祖守住的故园,散落到我省各地生根、开花去了。按惯例,十六岁以下不入谱牒。鉴于计划生育是我国基本国策,一胎化所生子女一律入谱。补二百年前该做的前,补二百年前该写的序,作补二百年序。庄珠璧(写于年1月)
灯号整理/庄少俊编辑/庄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