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以载道走进福建永泰名山室张桂守

“文以载道”是赵勇书。

赵勇,曾任空军司令部原研究员,大校军衔。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北京中韩书画家联谊会会长、中国诗书画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楹联学会副秘书长、世侨书画院院长。

文以载道

走进福建永泰名山室

张桂守

福建永泰县大洋镇棋杆村东北有座山,山顶常有紫云浮动,如宝盖覆于山上,故称“高盖山”,又称“名山室”,峰顶由数块巨岩围成一平地,因山上常有紫云覆盖(日出日落阳光折射呈紫红),遂又名“紫云山”、“紫盖峰”。

早在汉魏时期,便是福建著名道教胜地,相传为汉代徐登、赵炳学道飞升处,是中国道教72福地中的第7福地。五代十国时闽王王延钧自立为帝,封高盖山为“八闽西岳”。

“名山室”,是曾任福建省文化厅副厅长、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吉题写。

“名山有缘”是民国卅一年()冬,永泰县长巫果英题写。

名山室胜景,有仙公殿、水帘洞、一线天、霖雨潭、飞升台、放云峰、玉华峰、紫盖峰、龟石、螺泉,摩崖题刻和观音摩崖造像等。

高盖山的麒麟崖,有东西两石室,最为珍贵的是石窟艺术,宋元时期的佛教故事雕刻和历代摩崖题刻。唐天成年间(一)定名“名山室”,名山室海拔米,自山下至名山室铺设有数千级石板台阶,向前一岩石上题刻着“第一山”,是北宋名儒,太学博士陈祥道题写。

高盖山小道

登斯山也,目极屏障千里外;

游其景哉,人在高盖别有天。

在山道半途,即一线天入口处石壁上有宋朝福州第一个状元许将的《留题徐真君祠堂东西二室》石刻诗:

上得山来过石门,谒灵特地乞真言。

再三许我前程事,敢不留诗荷圣恩。

许将,福建闽县(今福建闽清)人。他生于北宋景祐四年(年),卒于宋徽宗政和元年(年)。嘉祐八年(年)中癸卯科状元,年仅27岁,是历史上福州地区第一个状元。其人文武双全,廉洁奉公,深受宋神宗和宋哲宗的器重,曾担任明州通判、兵部侍郎、尚书右丞、尚书左丞等职。

名山室,最为珍贵的人文与自然遗产当属峭壁上的石窟艺术,全国仅存的莲社七组百莲菜造像石刻。

名山室,由五个大小自然岩洞构成独特景观。主殿名山室,悬崖覆盖,可容纳数百人,有东西两室,善男信女分东西入梦叩神。灵龟洞,有一长10米,高2米摩崖石窟图,可能是我国仅存“白莲社”造像遗迹。“白莲社”南宋盛行江南,“莲社七祖”为宗门之祖,教义大多不抵荤酒,不杀生,近于为善。有说是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佛的经过。包括游观农务、牧女献糜、世尊诞生、太子纳妃、六年苦行、世尊成道、禅河大司、习炬降魔、二商粥食、希会宝地、佛现金刚等组画。其中七佛图更是雕得栩栩如生,一幅生动的佛教史卷。

从沿盘山石径而上,巨石嵯峨,山道曲折,遍山松柏苍翠,四季野花飘香,飞瀑流泉,点缀其间,禽鸟鸣唱,寂寥幽清。站在名山室,极目四望,顿觉视野开阔,一览众山小且远山如黛,山峦叠翠,油洋水库若隐若现,美不胜收。

名山室,坐落在半山腰,坐南朝北,木架结构,由大殿、灵龟洞、血盆洞、观音洞组成。

名山室,融道教、佛教为一体。始建于文德元年(),五代十国闽王封为“西岳”,唐元成年间赐额“名山寺”,为元代道教活动场所,神龛、石柱、石香炉、石阶均保存完好,1年重建。

抱柱一副楹联曰:

高照三光,纵观三千世界;

盖涵四德,尽是四象乾坤。

名山室的祖师洞,建于宋代,明末贤人余潜士在傍书斋楼读书时撰写一副楹联曰:

草草花花世界,

山山水水人情。

余潜士,(年—年),字时缵,号耕村,永泰县人,晚清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被称为“闽道学之宗”。他终身教职,桃李无数,为人师表。清咸丰帝特赐进士,授文林郎,身后奉旨入祀乡贤祠并配祀孔庙,春秋官祭。遗有《耕邨全集》。

余潜士故居,位于永泰县同安镇樟坂村樟板23号。

余潜士出身贫寒,7岁时父亲而羲逝世,兄弟三人与母亲相依为命,寒微孤苦,备历艰辛。其二伯父而遂行医卖药,全力资助余潜士一家。伯父之命到福州读书,受业3年。嘉庆八年(年)至嘉庆十一年(年)深居在永泰高盖山水帘石室,发愤苦读程朱理学4年,自称高盖山人。

余潜士在高盖山读书时写了不少诗作,《读书高盖山》诗:

高盖嵯峨紫气浮,每逢泉石倍情留。

放怀把卷忘言处,山自青青水自流。

他55岁那年上山,在其年轻读书时的石室里住了一宿,写了两首诗曰:

多年踪迹隔岩扉,胜日登临快振衣。笑问山灵应识我,风尘面目是耶非。

涧壑琮琤漱玉声,云窝一宿梦魂清。穷通得失奚须较,且结松萝水石盟。

道光六年(年)乡试中式举人,并赴京参加会试。畅游吴越齐鲁赵山川形胜,作《北行杂录》一卷。落第归后,又就读于鳌峰书院。晚年还把文章署名写为“高盖山人余潜士”。

其平生潜心研读小学(文字训诂学)和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之学,特别推崇朱熹学说,曾参加林敬庐、陈惕园等的“讲学会”活动,长期在福州魏氏寿泉精舍课徒。

  咸丰元年(年),咸丰帝特赐余潜士进士出身,授文林郎。恩赐到福州时,余潜士恰已去世。其遗著在光绪年间(一年)由儿媳张瑞贞整理汇编成《耕村全集》刊行。

作者:张桂守,从事书画楹联艺术方面研究,撰写评论文章。“逐梦前行,不负韶华”,饱览名山大川,遍访名胜古迹。拙作及艺术作品散见《中国楹联报》、《中国书画报》、《书法报》、《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报》、《美术报》、《神州诗书画报》、《书画名家报》,易见网络《百家号》、《今日头条》、《腾讯新闻》、《艺术杂赏》、《诗词轩》、《古村记》、《环球网·文旅》发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6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