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宗族宋时居南京应天府(今南京市),第六代八郎公于元初避乱迁于闽浙省汀州府上杭县胜一里芦竹乡,相传十代到天德公生九子,元红、元文、元亨、元发、元东、元福、元达、元正、元林。(详见:元朝闽浙汀州府上杭县世系图)。四子元发公,生于明洪十四年()辛酉岁七月初三日申时。二十三岁领乡(中举),明永乐六年()奉旨简命特授广东雷州府遂溪正堂(县长),公由闽浙上杭县携眷莅任。
公从任时,秉心似水,爱民如子。任满家无私积,归途遥远,贫难结费,返乡不得。仍暂居该县鹧鸠乡田心里,候选他邑。奈何时运不佳,良久不得一调。此时公年已五十八岁,亦有不愿宦游之意。遂领长子友常及元亨、元达四人归家。公等长途爬涉数月,父子积劳成疾,不幸父子同月病故,幸有二兄弟安葬于闽浙省汀州府上杭县紫荆山荣竹坝龙水桥。所遗母子于遂溪县。
元发公故后半载,金、颜二妣相继去世,友明、友清,友善、友儒和侄永昌将二妣安葬,守墓数载。因边地荒凉,居地又累遭水淹,连年瘟疫,难瞻家口,元发公子孙,将金、颜二妣骸骨化灰负迁至广东韶州府乳源县马头溷。请江西堪舆朱子兴寻龙点穴,将金,颜二妣骸骨葬于石前渡,壬山丙向己亥分金,寒婆晒日形。叔侄于此垦辟而居,创乳源县王氏一宗,尊元发人为开宗鼻祖。
叔侄耕读传家,艰苦创业育人。数十年后,购得多处产业。人口浩繁,难于总理,叔侄商议,情愿分居各爨。友常公子孙,分处大坪,友明公分处马头溷,友清公承梅花大岭下,友善公分处双江水、横溪二处,友儒公支下子孙宦游广西,举家迁往广西。创业垂统,皆足以见前人经营之善。
我宗广东韶州府乳源县王氏一系,就是在“湖广填四川”移民大潮第二阶段时,分别从广东迁入四川各地,据各宗系的家谱、族谱、宗谱记载已知的有五十余宗系(详见:明朝广东乳源县王氏世系图):
友常公(大房)支下有元发公十二代孙德庆岳庆两支,居址不详,十一代仁臣公迁顺庆府邻水邑(今邻水县龙安镇冯家湾),八代曰荣公三子:尚摘、尚桂、尚枝迁湖南柳州,十三代礼韩公迁顺庆府邻邑之北郭台子塆(今城北乡台子湾)。九代尚略公迁川北顺庆府古邻州太二甲(今邻水县太和乡小鱼箭);十一代崇琏公迁川北顺庆府古磷州(今邻水县龙安镇长滩坝),崇敦公入川在湖北利川。
友明公(二房)迁顺庆府仪龙县多支不详,已知的十一代荐雷公迁四川顺庆府邻水县观音桥谭家坝。
友清公(三房)支下:十一代君亮公迁顺庆府大竹县川主乡冷水桠,十代正兰公迁顺庆府大竹县清河镇石龙村,正全公迁顺庆府大竹县妈妈镇荆竹坝,正权公迁顺庆府大竹县金鸡乡龙井沟,九代王栋迁邻水县牟家坪丹水滩,王植之后十代正昌公迁邻水县凤垭乡余成沟,王柱迁邻水县牟家镇丹水滩(复迁重庆市渝北区石坝场);十代正邦公迁顺庆府邻水县平滩桥。
友善(即友会)公(四房)支下:九代子瑞公迁大竹县庙坝镇石家沟,法纬公支下十一代有三支人迁四川居址不详;法威公支下十一代有二支人迁四川居址不详,九代子秀公有二子迁四川居址不详,十二代文亮公迁四川广安县荣禄乡;文臣公迁四川邻水县观音桥镇老皇寺;名魁、名良迁邻水县观音桥镇老皇寺,十代九显公二子迁四川仪龙县,十一代德兴公迁邻水县柑子镇王家沟,十一代德旺公迁四川邻水县文家坡王新湾,九代家瑞公三子:学亲、学儒、学先三人迁居仪陇县石桥坝。十一代桥龙、桥凤、元龙公迁四川仪龙县观音场仓田坝。十代永贵、永光、福玉公迁四川居址不详,十代滕万、统万、超万公迁四川夔州府梁山县(今重庆万州市梁平县),十代享宾公迁今四川龙安府(今陕西汉中市)石泉县干河沟麦子坪,十代正祥公迁邻水县冷家乡陈家坝,十代廷宾公迁邻水县城北乡小鱼滩,十二代月朗公迁四川仪龙县,十一代德翰公、十一代奎斗、奎去公迁四川龙安府(今陕西汉中市)。
本次续修太原堂邻水大竹宗系《王氏族谱》,在四川大竹县妈妈镇荆竹坝宗系十二位宗贤,倡修广东乳源县入川《王氏宗谱》,得到大竹、邻水二县十八宗系众多宗贤积极回应,倾情支持,历时三载完成了十八宗系的宗亲寻根问祖,统纂宗谱的夙愿。但有些内疚和不安,联未及广,对本支族迁居四川仪陇县及仪陇县石桥坝、观音场仓田坝,同时迁到时为四川夔州府梁山县(今重庆市梁平县),四川龙安府(今陕西省汉中市),还有再迁湖南柳州、湖北利川及陕西省石泉干河沟麦子坪王享宾等21宗系族亲,来不及访贤问长。为寻根联祖,我广东乳源县王氏世系图,现公布在中华王氏网上,供上述宗亲及迁居四川居址不详的宗亲寻根问祖,理清上源。现敬请知情者相互转告,希望四川仪陇县、重庆梁平县及四川其他县、市的王姓宗亲提供线索与我联系,让我们共同为这些不明不白的家门出点力,让他们早日理清世系,归宗中华王氏大成总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