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〡埔埕村志编纂组
埔埕位于永泰县梧桐镇大樟溪中段溪岸冲积小平原,唐宋时期称文波境、永福县和平乡龙津里,元朝时期属二十六都管辖。主村域约两平方公里,地界平阔,土地肥沃,植被丰美,有李干、柿饼、山茶油、板栗、青梅等特产。明朝洪武年间,福建延平卫兵在此设“埔埕屯”,屯田耕种,众多人口在此繁衍生息,形成远近闻名的“埔埕市”。
摄影:林美珠
埔埕这个古老的村庄,依山傍水,阡陌纵横。千百年来,村落规模逐渐扩大,主村域里村舍毗邻,屋角相接,一条长街贯穿东西。数量众多的厝间巷路犹如蛛网交错。巷路宽约2米,巷路与巷路首尾相连、错综复杂。房屋或菜园围墙的基座多是由鹅卵石砌成的,窄仄的巷墙与土墙屋瓦将巷路上的天空围成条块状,四处景致相差无几,加之深深庭院无路牌加以辨识,即便是本村人也常有迷失方向的,更和何况是外乡人。所以,自古以来,邻里坊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埔埕十八巷,走来走去走不彳甬”,“彳甬”即通或透之意,在当地方言里,“彳甬”和巷押韵,说起来朗朗上口,尤其是从初来此地的外乡人说出口,更增添几分神秘感。
摄影:林美珠
村里老人说,平日里经常能见到卖杂货和回收废品的生意人在此走街串巷。巷路间传来的不紧不慢的吆喝声,是那种夹杂着福州话和普通话“双语”发声,由远而近,初听起来甚是悦耳,可令人气恼的是,在一两个小时之内,由同一人发出的吆喝千篇一律地在耳边萦绕不散,心生厌烦之时也生出得意与同情:这位外乡人肯定是迷路了,兜转半天,找不到出口了!埔埕因神秘的“十八巷”得名,“迷宫”村便由此而来。
中心区域这十八条巷,东西走向有九条:巷头、神公巷、宜常巷、旗杆巷、门前巷、什兜巷、石门巷、坑尾巷、牛马巷;南北走向也有九条:新厅巷、草堂巷、下新巷、祖贵巷、祠堂巷、石街巷、玉梅巷、井兜巷、上埕巷。
摄影:林美珠
多数巷名以所在的人家厝而命名,如:尚埕厝、井兜厝、旗杆厝、什兜厝、新厅厝、下新厝、门前厝、玉梅厝、宜常厝、祖贵厝。还有是以所在的宗庙祠堂建筑命名,如祠堂巷中分布着陈氏祠堂、林氏祠堂、林氏支祠三座,草堂巷是因草堂寺而得名,神公巷是因为路边曾经有一座神公庙而得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埔埕小学大门口前牛马巷的得名缘由:在元明时期,“榕树下”厝前有一片开阔的园地,曾是“埔埕市”用于交换、买卖牲口的集散地,明朝洪武年间,延平卫在埔埕驻军屯田的年代里,这里曾聚集大量的马牛羊等牲口,故得名“牛马巷”。
作为历代先民留下的历史遗迹,“埔埕十八巷”有以下两点奇特之处:
其一:鹅卵石的世界
摄影:林美珠
路面和墙基由石块和卵石铺砌而成,大量的石料均取材自埔埕村域内大樟溪河床上石墁(俗称“溪石墁”),地面主道卵石或石块露出地面的部分有四十公分见方,历经岁月沧桑被磨得油光滑亮。用于砌墙的鹅卵石直径约为二十公分,这些圆滑如顽童般椭圆形的石头,在石匠的手下却俯首帖耳,排列规则而美观,有原石堆砌而上的,有被劈去三分之二砌成一面平整的石墙。转角处两面斧劈相对接的砌法更是奇特,其娴熟的手艺足令今人无不叹绝!不同朝代砌筑的石墙,高度从1.5米至3米不等。有的卵石光亮如新,多数爬满青苔,也有断墙上攀缘着薜荔(别名:乒乓抛藤),或开着几多不知名的小花,掩映在芭蕉、木瓜、龙眼树下斑驳陆离。
其二:“石敢當”文化
下新巷与石门巷三岔路口,面朝着石门巷的石墙基座,嵌着一块刻有“石敢當”的石碑,高约70公分,宽约30公分。由于年代久远,碑体斑驳陈旧,周边爬满藤蔓,远远望去与鹅卵石墙几乎浑然一体,扫去碑身土尘,“石敢當”三字碑文仍清晰可辨。
摄影:林美珠
据说,此前埔埕街衢巷口立有一定数量的石敢当,至今仍有九处遗碑存留。
关于“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史游的《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其本义就是:灵石可以抵挡一切。从民俗学来说,这源于古人对石头的原始崇拜。据宋人王象之《舆地记胜》载:庆历四年(年),闽省莆田县发现唐大力五年(公元年)题写“石敢当”字样的石碑一块。《舆地碑目》亦载:张伟,庆历中为莆田令,得一石铭。其文曰:“石敢当镇百鬼,厌灾殃,官利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
摄影:林美珠
《辞源》中解释:“唐宋以来,人家门口,或街衢巷口,常立一小石碑,上刻‘石敢当’三字,以为可以禁压不祥。”
至清代则演变为“泰山石敢当”。相传古代认为东岳泰山之石具有独特的灵性和神力,因此泰山石敢当是一种灵石崇拜。后来泰山石被人格化,姓石名敢当,又称石将军,还发展出了雕刻有人像的石敢当。
编辑:张凌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