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泰埔埕闽剧简史

北京市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中国戏剧文化源远流长,福建戏剧更是中国戏剧文化家庭中的一朵奇葩,类型多样、风格多变。福建剧种有四、五十种之多,主要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闽剧、高甲戏、梨园戏、歌仔戏、莆仙戏、福州评话、福州十番。剧目数以万计,均为全国之冠,故此,福建有“戏剧之乡”的美称。闽剧,又称福州戏,流行于福州方言区以及宁德、建阳、三明等地。闽剧是由明末的儒林戏与清初的平讲戏、江湖戏合成的多声腔剧种。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人物角色有小生、老生、武生、青衣、花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贴、丑、末、杂等多种。清代光绪年间,闽剧传入永泰,埔埕当地的参与闽剧戏班活动开始于清末民初。从萌芽到民国年间兴盛,解放后达到鼎盛,老中青技艺代代相承,男女老少都有机会登台露一手,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至此,埔埕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戏剧之乡。林致长(中)剧照一、醒世剧社民国22年,埔埕乡正式组建醒世剧社,掌班人是祖厝的陈章泉,班内人员流动频繁,一般维持在40人左右的规模。与永泰县其它著名的专业剧社如信足乐、庆云仙、群英社一样,醒世剧社的演出遍及省内各地。解放前,尚埕厝的林昭懋在也曾办过协名社(戏班名待考证),因戏景不佳,最终亏本解散。醒世剧社在年由景安厝的林向荣等人接办,更名为“胜国风人民艺术剧社”。年,“胜国风”剧社遭遇经济困境难以支撑,由外地的天吉班接办。年戏班在永安演出后解散。在此期间,加入剧社学艺、担任演职与剧务的人员有:林善干、林连官、陈章銮、黄寅灶、陈学樵、陈章金、陈章官、陈生泰、陈文梅、黄春桂等。胜国风人民艺术剧社图章二、埔埕业余剧团1、建国后至文革前:建国后,国家推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戏曲政策。年,由埔埕乡干部林善藩等牵头,创办“埔埕业余闽剧团”,剧团成员由部分胜国风闽剧班、曲艺班艺人以及戏剧爱好者组成。剧团系民间团体机构,自筹资金,自购行头、服装,经济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由永泰县工商联赞助幕帐,古装戏衣陆续从福州购买添置。林春巧剧照初时演出以现代剧为主,宣传新社会、新生活,多以自编自导自演。年初,永泰二区(区公所设在梧桐)举行业余闽剧汇演,埔埕业余闽剧团出演的现代剧《千万不要忘记》脱颖而出,林春巧饰演的农村妇女(花旦)获得全区评比第一名、永泰县第二名。随后埔埕业余闽剧团代表永泰县参加闽侯地区举办的大型展演,林春巧获得区县个人第一名的佳绩。埔埕业余闽剧团的演艺水平深受广大观众好评,参加的剧目《油茶丰收》获二等奖,《海上渔歌》《孙亨吾》获纪念奖。此外还演出《鸡命运》《家全讨亲》《两兄弟》《美帝暴行》《红桔记》《穷人泪》《担花记》《不能走那条道路》《刘介梅忘本回头》等经典剧目。林春巧剧照此后闽剧团逐步改演古装戏,将经典的剧本进行改编。其中《三上轿》获全县汇演纪念奖。每年农闲时节(约农历11月)开始排演,12月、翌年正月、2月出乡演出,3月返乡务农,7月至8月又出乡演出,如此反复,除了不含-61年自然灾害停止外。闽剧团运作延续至年。因文.革破.旧立新,古装戏剧遭禁演,闽剧团自动解散。2、为县团输送人才:年6月永泰县黎明闽剧团筹备成立,县委组织部到各区地方剧团演出考察,选拔梧桐、嵩口、葛岭、城关、霞拔等地业余剧团优秀演员组成。埔埕业余剧团骨干林致香、林连官、林春巧三人被抽选到黎明闽剧团。次年黎明闽剧团人员壮大,开始出县演出。林致香、林连官两位若干年后回团。林春巧在黎明闽剧团中担任花旦、小生等多种主要角色,演出剧目主要有现代剧《千万不要忘记》、《智取威虎山》,古装闽剧《西山跨虎》、《穆桂英挂帅》等。年,永泰县黎明闽剧团首次入福州城演出《斩公主》便轰动榕城,林春巧饰演的公主(花旦)角色深得观众青睐,连续三个月一票难求。至年林春巧退休。林春巧剧照3、改革开放后:年改革开放,埔埕业余剧团恢复演出,古装戏剧重上舞台。演出的剧目有《春姑替嫁》《人面兽心》《四进士》《游龟山》《孟姜女哭长城》《嘉桂岭》《九义十八侠》《乾隆下江南》《翠娘盗令》《马铎一日君》《苏秦假不第》《陈若霖斩皇子》《叶香盗印》《炼印》《牛郎织女》《白蛇传》《贩马记》《金水桥》《驾云山》《状元出家》《三仙姑》《甘国宝》《金耳环》《望江亭》《海文龙斩子》《十五贯》《逼上梁山》《春草闯堂》《卧牛山》《曹公判》《红裙记》等。当时各地民众白天要从事生产劳动,一天仅上演一场夜场。剧团经济开支没有额外补助,全靠演出卖票收入。前期票价全票1角、半票5分,后期票价全票2角、半票1角,一场戏只能收入几十元人民币,所收入的钱扣除费用及演职员伙食外剩余无几。大家热衷四处演出,所图兴趣而已,每位演职员三、四个月只能分几十元钱。最终到了年,剧团财务入不敷出,不得不将服装变卖,从此停演至今没能恢复。郑善玉先生著作《梨园梦》节选4、演职员名录:团长:第一任林善藩、第二任林致长、后期林致横、林双生。导演:林善干、后期林致香、林连官。编剧:黄长超、陈品璋、林向荣。前台主演:林善藩(小生)陈学良(小生)、林善干(三花)、林绳祖(老生)、林振强(老生)、林致长(大花)、林春巧(花旦)、鲍英章(青衣)、陈章銮(老旦)、林连官(三花)、鲍坚生、鲍坚亮、林振发、林振闯、林至磊、林善超、陈章坦、陈秀英、黄长杰等。后期陆续增减,增加的有黄彩云(青衣)、陈月兰(花旦)、黄冰石(花旦)、鲍玉英(花旦)、林君美、林灿生、林双生、林振源、林在仕、陈学兴、黄春桓、林美珠等。后台演奏:陈学樵(鼓师)、林致香(上把)、黄寅灶(下把)、陈坚孙、陈文春、陈学钗、陈章苗等。后期陆续增减,增加的有陈章康、林善果、林连官、林振彬、陈学贞、陈学锥等。勤务人员:陈章金、林致銮、陈学暖、黄学楷等。林春巧剧照5、演出场地:解放前,没有专门的戏剧演出剧场,多数安排在祠堂、神庙、学校、大宅古厝演出。年,埔埕大队干部出面,将埔埕顺济宫(夫人宫)古戏台进行改建成埔埕人民剧场,原神龛厅堂改做大戏台,原戏台改做观看场。70年代,永泰县电影公司经理黄长勇(埔埕乡亲)拉来一万元赞助,将剧场扩建一个屋架,正立面砌石墙,形成现在剧场的建筑格局。剧院从此成为每年正月埔埕乡间酬神演戏的场所。埔埕酬神戏年剧照夫人宫业余剧团各地演出乡镇村落闽清县:上莲、店前、后垅、白中、白樟、渡口、坂中、梅城。尤溪县:中仙、南阳、吉华、团结。德化县:水口、南埕。永泰县:葛岭、台口、浦边、太原、清凉、渔溪、北斗、白云、丹云、富泉、白焦、蜚安、蜚英、大洋、麟洋、朱洋、凤洋、棋杆、盘谷、同安、东星、文藻、上坊、西安、霞拔、福长、南坑、上和、东洋、长庆、莲坑、岐峰、大埔、中埔、嵩口、东坡、月洲、洋中、大喜、赤水、盖洋、洑口、梧村、后亭、赤锡、玉锡、寿山、双桂、白叶、下万、淡油、念后、焦坪、云岭、东坑、梧桐、潼关、西林、坵演、白杜、盘洋、盘富、坂埕、春光、溪南、明灯、汤埕、石尾。三、埔埕闽剧文化传承年埔埕业余闽剧团正式解散,停演后部分演员穿插到梧桐艺校、葛岭、大洋、嵩口、福清等地闽剧团出演,部分后台人员组合成新式乐队(伬班)继续活跃在民间,闽剧的文化传承世代不息。戏曲爱好者在陈学良厝排练(一)、闽剧非遗项目传承人——林宇红林宇红,闽剧二胡演奏家,福建省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年考入永泰县艺术学校学习。年进福州闽剧院红旗剧团工作。年加入福州闽剧院工作至今,二级演奏员,历任副团长、第二支部书记。年获福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闽剧-主胡,编号IV-25)。曾发表《闽剧和福州话》、《浅谈闽剧乐队中唢呐的运用》等论文。(二)、梨园世家的三代闽剧情结埔埕百年闽剧史有这么一个特殊家庭,三代从事闽剧表演艺术:第一代鲍坚生、鲍坚亮兄弟,在解放前的胜国风剧社及解放后埔埕业余闽剧团同台演出,鲍坚生台上演老生角色,技艺娴熟,还会唱京剧。第二代鲍坚生长子鲍英章,外形英俊,嗓音出众。年在埔埕业余闽剧团《三上轿》扮演主角(行旦青衣)、年《春姑替嫁》扮演青衣、现代戏《红桔记》扮演主角。鲍艳丹剧照第三代鲍英樟女儿鲍艳丹,在家传闽剧表演艺术熏陶下,年到永泰孝进艺校参加闽剧班学习老旦表演,出道在永泰闽剧团工作,出演闽剧《珍珠塔》扮演方母、《安安送米》、《九龙环》、《火烧天波府》等剧目。年进入福建省实验闽剧院,优秀演员,出演闽剧《曲判记》(与梅花奖获得者陈琼同台)、《香江怨》等,代表作折子戏《辕门斩子》。年11月7日,在福州举行的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上出演《龙台驸马》。年鲍艳丹承包永泰县闽剧团剧。年注册永泰黎明演出经纪公司担任法人代表。年自创长乐市福宁闽剧团,现承包经营闽清县实验闽剧团。《辕门斩子》鲍艳丹饰佘太君(三)、老旦专业户年开始,林玉平进入梧桐艺校学习闽剧,与陈玉芳、陈圣希、林小英等五六位埔埕艺人同台表演。年开始转至戏曲之乡长乐业余闽剧班,数年后进入长乐古龙凤闽剧班担纲老旦角色。年林玉平到长乐红牡丹闽剧团,出演《北宋忠义》、《定光剑》等老旦角色。凑巧的是,鲍艳丹、林玉平以及在福清剧团的林小英都在剧团担纲老旦,近年在长乐、福清等地声名鹊起,以至业内人士发出“永泰出老旦”之赞叹。这也成为埔埕民间闽剧艺术的一大特色。林玉平剧照特别鸣谢:郑善玉先生提供永泰县戏曲文艺史志资料,以及对本文给予的指导及支持!埔埕文化研究会林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6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