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广西壮族自治区辖地级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年桂林财政收入为.36亿元,同比增长6.7%。桂林除了在旅游业有较大的优势外,在装备制造业、生态食品产业、医药及生物制品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主导产业上发展势头也十分出色。现在我们一起看看桂林各地的财政表现如何!
临桂区年的财政收入16.14亿,增长-13.4%。临桂区是桂林财政收入唯一超过十亿的县区。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生态食品等产业是桂林经济的主导产业,是临桂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加快产业发展,恢复财政收入是临桂区的当务之急。
七星区(7.05亿)和灵川县(6.53亿)两地的财政收入位居桂林各县区前列。不过两地的增速均表现一般,七星区下降22.4%,而灵川也下降14.1%。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三大优势产业是七星区发展的主要力量。
全州县(4.81亿)、荔浦市(4.37亿)、兴安县(4.26亿)、平乐县(4.1亿)四地的财政收入均在四亿级别。其中平乐县的财政收入增速为1.1%,是四地中仅有的正增长表现。循环经济、智能制造、绿色新型建材、绿色生态食品四大产业是平乐县的主导产业。其余三地中全州下降6.6%,相比较小。
象山区(3.64亿)、永福县(2.93亿)、恭城县(2.85亿)、阳朔县(2.67亿)、龙胜县(2.61亿)、秀峰区(2.24亿)、叠彩区(2.16亿)七地的财政收入均在三亿左右。其中龙胜县的增速达到19.0%,位居全市第一,不过龙胜县的财政收入增长主要来自非税收入,税收收入在年处于下降态势;秀峰区的财政收入下降则达到24.5%,为全市倒数第一。
灌阳县(1.95亿)、资源县(1.47亿)、雁山区(0.42亿)三地的财政收入位居全市垫底。不过灌阳和资源都实现了正增长。
对于桂林各地在年的表现,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