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〡许文华
在福州西部,永泰县梧桐镇和仙游县交界处,有一个村庄,叫做“潼关”。这个村庄,面积只有12.5平方公里,人口仅为两千有余,地处偏僻,数十年前曾因贫穷落后而令外人避而远之。
其实,这个村庄美如世外,风气淳正。在青山重重之腹,涧水弯弯之畔,它安静而内敛,质朴却柔韧,如一本内涵深厚的书,有浓浓的雅风古韵,有新鲜的现世风采。
摄影:赖泽樟
读潼关,从这样一份名单开始:温步瀛,福大博导;温莹莹,厦大博士,中国社科院大学硕士生导师;温廷羲,厦大博士;温玎乔,北大毕业,留美博士,科学家;温彬、温彤、温翔三兄弟分别留学于日、新、英;温志峰,医院教授;温庆放,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所长;温煌,东芬兰大学在读博士……在这一串博士、教授名单之后,还有十余个北大、浙大、同济、南大、澳大的硕士。毋庸置疑,读到这一份名单的人,在咂舌、惊叹之余,都会笃定地认为:潼关村,是远近闻名的、响当当的“学霸村”!
如果你有兴致,还可以如我一般,沿着被改造后的古老村路,走进这村庄,去读一读漆黑的屋瓦、稀疏的炊烟和渐渐荒芜的田园,它们会淡淡地告诉你:由此上溯七十年,从那时细数,潼关村的温姓族人中,曾走出过军区领导,走出过大校政委,走出过游击队员,走出过抗美援朝战士,走出过仕宦贤达,走出过商界精英。至于在各行各业尽职尽力,默默奉献的人,更是不胜枚举。
就这样,一个村庄让我肃然起敬。
就这样,怀着深深的好奇和向往,我决定认真叩一叩它的神奇秘境,读一读它的前世今生。
摄影:胡伟生
我的探究,从潼关村温姓开科祖温子玉开始。温子玉是宋代著名堪舆大师,他善于寻龙择地,从江西赣州跋山涉水来闽,在今天永泰仙游交界处,寻得一方吉地,葬下一路谨慎守护的先祖骨骸,又在仙游的高阳村,觅得一方阳地,择日盖屋,吉时进宅,并祝祷天地庇护,让温家自此安居乐业,百世其昌。
据说,温子玉得赣州堪舆名师真传,透视人心,又经日月山川点化,再兼勤奋习得,能知晓天机,窥探古今。他有一双温润中深藏犀利的慧眼,一份坚强中饱含仁慈的心肠。平时,他留妻子在家操持家务,自己走村串户,受邀替人觅风水宝地。
永泰、仙游一带,至今流传着许多温子玉助人家族昌盛发达的佳话。
举一例吧。其时,永泰嵩口东坡村有陈姓“鸭姆公”夫妇,偶然间留宿路过的温子玉。温子玉见对方设饭让床,自己却吃糟咽糠并拥灶火过夜,十分感动,遂施法让其鸭姆日生三蛋,从此富足。温子玉还指点“鸭姆公”夫妇在鸭寮原址建屋——此为“牛肚脐眼”穴,每日开关其门,就是启动“牛肚脐眼”,滚滚财源淙淙丁脉顺势开启。东坡陈姓从此家运日盛繁衍不息,后裔留下永泰庄寨下坂厝。
善善相报,千古佳话。这,其实便是大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摄影:胡伟生
温子玉的后人,在数代之后,囿于山高林深谋生不甚方便,就按着温子玉留下的密笈指引,沿着龟岭溪(今潼关溪),向下游另觅佳地。在数公里之外的潼关中洲,通过和当地土著协商,用智慧和协作,一夜之间盖起一座牢固又美观的大屋,并藉此获得土著认可,得以顺利定居。锦屏山脉绵延,是为千年家脉;潼关溪水潺缓,是为财源不竭。左面天高地阔,右面绿树蓝天,寓意着丁财有路,来日舒展。更为难得的是,这大山深处的村庄,溪水弯曲着环绕出一大片肥沃的良田,汀洲四季,五谷丰登。
温家很快繁衍为当地大族。为开拓家业,有族人相继搬往邻近的潼关何厝垄、潼关大洋等地。“螽斯羽,冼冼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正如《诗经》所言,数百年时间,温家越来越兴旺发达起来。
在前人留下的文字里,我读罢潼关的过往,心思被深深地牵引。
当我走进村村寨寨,去细品潼关,我发现,历史的气息氤氲缭绕,无处不在。黑瓦青墙,绿树红联,宁静的田园,十分努力地固守着人间烟火;密集的果园,栽种着芭蕉、柿子、李果、龙眼、橄榄,偶有红公鸡绿鸭母在悠然嬉戏觅食。古老的农耕文明,留住了根基。在中洲村,一片古厝错落出元宝形的布局,那也是前人的慧眼匠心。高处的顶厝,左边牵着畏厝,右边携手下厝,珍珠一般,散落在古老的村路边上。
摄影:胡伟生
阳光浓烈又安详。在村庄主人——永泰县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温智育先生夫妇,以及他们的姐姐温智清老师的带领下,登上一段长满苔藓的石阶,我们在年深日久的灰尘气息里,去读那古老村厝的过往。只见柱联斑驳,但“门当”与“户对”还坚定地守住门楣。两边的门窗上,木雕花依稀可辨出象征吉祥喜气的牡丹、葫芦、蝙蝠、蟠桃等画面。站在大厅上,抬头见到四角晴碧的天空。左右两侧斗拱之下,是前人用浓墨写在一角粉墙上的文字:一时及雨晴又佳,溪边农父话桑麻,旋炊麦饭非常饱,笑指苗田不用车;数舍繁居簇水涯,傍檐一树早梅花,年丰便觉村居好,竹里新添卖酒家。
这样的诗句,被以文字的直观形式,长留在老厝中,是当时人的悠然自得知足长乐,也是后来人精神上得到的无穷的教诲和滋养。前人的苦心,是后人的福祉。今天的人们喜欢搜集家风家训,我想,这些文字,便是温氏族人的家风家训了。
摄影:胡伟生
当然,在相对封闭的农耕时代,农人后代要想有所建树乃至扬名立万,光靠家风家训的熏染,是远远不够的。人生于时代,受制于时代,也得益于时代,所以,时代氛围,遍泽天下。要论中国读书人最幸福的时代,宋朝绝对算得上一个。当时,国势稳健,国力强盛,重文轻武国策盛行。从开国宋太祖赵匡胤始,便十分爱护善待读书人,他在太庙中立下:“不得杀士大夫及上表言事者”的誓约,并被后世帝王严格遵守。宋朝文人得厚禄,保平安,几无文字狱。他们,被时代所成就,并以上至京师下至僻野的覆盖面,把读书的成果惠及芸芸众生。
我们的注意力,该转向潼关村的大洋自然村了。小小的村庄,藏着三个声名赫赫的宋代闽人事迹。并与他们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将,北宋时福州闽清人,宋神宗时代状元,善箭,好属文,有谋略,出使契丹大智大勇,管理政事果断尽职,历任兵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黄中庸,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出生于福建莆田巩溪宋洋中厝,年少多智,好读书,有志向。宋仁宗时经殿试中进士二甲第一名。入仕为官,善进谏,并协助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为人仁惠,才闻天下,后因得罪蔡京而被贬,继而致仕回乡,在潼关教忠院教书授业,终老余年。郑侨,南宋时福州永泰龟岭(今潼关)人,自幼家贫,却有大志,好读书,宋孝宗年间高中状元。官至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赠太师,封郇国公,谥忠惠。郑侨善书法,善属文,著有《书史会要》。郑侨任贺政使出使金国时,义正辞严,大智大勇,捍卫了大宋的国家尊严。
摄影:胡伟生
如此青史留名的三个历史名人,都和潼关村大洋自然村颇有渊源。此番前来,我在锦屏山下拜访了教忠寺院遗址和郑侨墓,所见所闻,大开眼界,大饱耳福,仿佛隔着千年时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聆其诲。
温智育先生告诉我,据载,黄中庸是许将的表兄。黄中庸晚年,曾在教忠院授业讲学。其时,教忠院是一个规模宏大的书院,占地极广,建筑群庞大,依山就势重重叠叠,有好几个院落。因为教忠院聚焦了许多当地名儒,教风纯朴,教绩良好,所以,除了本地适龄生员尽皆入学,外地生员亦大批大批慕名而来,生员最多时,达到两千余众。其时,晨钟暮鼓,书声琅琅;家国天下,尽纳胸怀。致仕后的黄中庸,受书院邀请来此授徒讲学,当是垂髻小儿人生之大幸。彼时,他渊博的知识、方正的人品、广大的视野、深邃的思想,殷殷的情怀,循循善诱,春风化雨,入耳入心。斯人斯师,于人于国,善莫大焉。
许将回乡时,藉于表兄弟的身份和读书人的惺惺相惜,数次来此拜访黄中庸。锦屏山下,月朗风清,松涛阵阵,清泉淙淙,二人把酒相谈,或煮茶论诗,但觉天地光阴,浮生若梦。大洋乃至潼关山水,从此被镌刻上历史的风雅。
摄影:胡伟生
当我此来,只见到一座小小的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教忠寺,在村民的膜拜中,供奉着神灵的香火。千年一瞬,天地流转,此地的功用,已从文人的教诲变成神明的庇佑了。寺前偌大的范围内,有残存的石基,有厚厚的漆黑的断瓦。巨大的圆形石础还深深扎进土地的胸怀;一人无法环抱的大石柱,断成数截,沉默地躺在荒草之中;我还见到圆径一两米的大石缸,据说当年是为生员装饭之用,而今,却贮满深绿的雨水,上头飘着的小青瓢,细细碎碎,无声地诉说过往的辉煌。
千年人事只一瞬,惟有山川留永恒。我们默默无声,沿教忠寺左边的小山道,艰难地拉扯着路边的野草野藤,向上攀爬了约两百米,郑侨的墓址,赫然眼前。这是南宋中期的墓葬,墓室正上方的大石牌呈文官帽翅样,下方正中间刻着郑侨名号,结构独特,庄重雄浑。墓后是青山亘亘,葱郁的油茶树林,春华秋实一年年。墓前的原有建筑几乎无存,但有红砖墙围起偌大一个空间,有青砖叠出重重墓室的模样,还有粗长的石板铺出高高的阶梯——看得出,有郑氏后人用心维修过,但是今天的建筑心思,显然无法还原旧有的模样。
摄影:胡伟生
我们下退到村庄中,在村民的围墙边,菜园里,寻访当年郑侨墓前的石雕。一条小径,数棵番石榴,村民的土墙边站立着一对文官武将,他们身上,披满了斑驳的苔藓,那手中,剑还在,笏板还在,站姿依然笔挺,眼神却已恍惚。是呀,它们,见证了多少世代的变迁啊,怎么还能清澈如初?两匹马一前一后卧在石板路边,马鞍还坚硬着,马缰绳也未脱落,但它们的腿,全部没在泥土之下,马身呈现出横卧挣扎的样子,让见者心生恻隐。
温先生说,在数百米范围内,还散落着石猪、石羊等,也都是当年郑侨墓道前所列之物。见天色渐晚,我们决定放弃寻找。
潼关何其有幸。在历史的眷顾下,许将、黄中庸、郑侨这三个状元汇集于此。斯人已逝,但有心的后人,会尽力将他们的雅事他们的文字他们的精神,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留存。雅风古韵,已然滋养后人。
夕阳余晖下,潼关溪涣涣泱泱,并未改变千年的流向,定然不忘远祖的深情。有许多温氏族人顺着祖先来时的路,顺应着时代的走向,一步三回头地走向他乡。此时的潼关村落,有一点点冷清,有一点点静默。
但夜的灯火依然闪烁起来了,在村路,在旧的新的民居里,在每一扇坚持着敞开的门窗里。有咿咿呀呀的丝竹音乐,穿透夜的薄纱,如蝴蝶一般,十分轻盈的落在我们的心上。
摄影:胡伟生
那是十音八乐,是一种器乐、声乐和表演的综合艺术,用了十种乐器合奏。除了打击乐器外,另配有八人组成的管弦乐器伴奏。十音八乐自明清以来流传于福州及莆仙一带,现今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潼关村正处福州及仙游交界,这里,是十音八乐最活跃的地区。
夜色屏蔽了一切喧嚣,那和谐活泼的旋律,渗透进我的耳朵我的肌肤我的大脑,轻柔又倔犟的占据了整个心灵。那是一曲曲天籁,它们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并以温柔又坚韧的姿态,描绘生活,歌颂生活,也倾诉着生活。那音乐里,有欢乐和豁达,也有化苦为乐的通透和忠贞。
这些音乐的吹奏者,是坚守故土的农人,是由此上溯十年、百年、千年的温姓族人的后代。那粗砺的面孔,虬枝一般的手指,那在长天厚土中一张一翕的双唇,是十音八乐的来处——最原生态,最质朴也最纯净的生生不息的来处。
那是对过往的深情挽留,也是对未来的殷殷开启。
摄影:胡伟生
在这音乐里,我看到了远在异国他乡的温玎乔对中华传统诗书学识的传承,看到了温煌从农家土地上小饭桌边开始的学习之旅;我看到了温志彦工作三年后的北大圆梦……这是八闽大地上的一个普通村庄,但它的千年变迁史,是八闽村庄的一个经典的“耕读传家”蓝本,乃至中华大地上所有村庄的“耕读传家”经典蓝本。
是的,潼关村,它是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的“中国传统村落”,这传统,是“欲高门第先为善,要好子女在读书”的千年传承。在新时代的氛围里,它必将携着过往,去开创未来。
编辑:张凌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