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栖梧桐之四十二梧桐往事宋元尘烟

白癜风去哪里看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919/5706542.html

文/云峰

一、永福辜岭巡检司

宋时,辜岭是永泰仙游的交界

辜岭是永泰县和仙游县交界的一处崇山关隘,地势险要,乃兵家必争之地。南宋《淳熙三山志》记载,宋初武威军(福州府前身)在永泰辜岭置寨设巡检司,元丰三年巡检换防,自福州南台调巡检一员,统兵七十人,管辖永泰县与兴化军兴化县边界治安及盐茶税等事务。

辜岭自唐代起属永泰县(宋避哲宗陵讳改永福)义仁里管辖,元代属永福县廿七都。当时辜岭的地界大致范围为今梧桐镇盘富村、仙游县游洋镇五星村、寨前自然村等山区,位于今古寨岭下寨前村是当年巡检司寨关所在地。(备注:寨前自然村在年由梧桐潼关村划给五星村管辖)

元朝至元年间,巡检司移置永福县三十三都漈门(长庆乡漈下村)飞鸾渡口,改称漈门巡检司。明朝景泰四年移置嵩口埕德星楼渡口,有嵩口司“铁印直行”传说,公元年裁撤。巡检司是古代州郡之间常设的军事及税务关卡,辜岭巡检司前后经历近千年,是维持福州、兴化两地治安重要的基石。

摄影:云峰

元代辜岭巡检司移置漈门后,永福与兴化两县接壤的大片山区地方治安每况日下。明朝正统十三年,沙县邓茂七率农民起义席卷福建,战争导致永福县人口减少至不足四千人,兴化县人口更是不足六百人而被迫撤县。明初漳、泉、延、汀之民进入永福县种菁伐木,辜岭曾以产厚藤纸闻名。明代中晚期,“菁民”利用崇山天险据寨为寇,嘉靖年间更是屡屡联合倭人造乱,给东南沿海省份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

嘉靖四十年,永福西南诸乡里被菁寇虏劫烧杀一空,官府几无兵勇可前遣,由大洋人鄢俊出资,召集六百人地方义士前往辜岭寨、盘富一带围剿菁寇。众义士占领匪寨,眼见取得胜利正准备庆功之际,遭菁寇反扑而转败,包括埔埕“陈林黄三元帅”(敕封义勇元帅、祀盘洋村元帅庙)在内的许多人战死。次年,福建都督刘显统兵在西林一带剿匪成功,将残余势力赶至莆田海边,鄢俊英勇就义,官府封义勇旌之。

摄影:云峰

二、潼关状元墓及龟岭故里考

永泰县在南宋有七年连魁“三状元”的科举美谈,状元故里翀峰、龙屿、龟岭三地相去不足百里。兴化军祝穆撰《方舆胜览》中记述:第二科己丑状元郑侨居永福界上之龟岭。郑侨(-年)字惠叔,号回溪,永福二十八都龟岭人,拜吏部尚书、参政知事,知枢密院事。嘉泰元年以观文殿大学士辞官回家,终老龟岭,追赠太师,封郇国公。

摄影:云峰

《乾隆永福县志》记载,郑侨墓“在廿八都西林锦屏山下教忠寺右,翁仲距墓约数百步,沿途墓碣多甚。”郑侨墓在今梧桐镇潼关村大洋自然村锦屏山北麓,县志记载的石翁仲与现在上山神道的石人、石马吻合,但沿途的墓碣因为兴建诸多民宅,故今不存。

郑侨墓遗址自解放初期经历多次发现,年名列省保,郑氏后裔捐资重修。墓冢坡下方的教忠寺毁于建国以前,九十年代由温氏宗亲牵头重建,正殿供奉释迦佛,左殿供奉观世音、张圣君、某法师,右殿祭祀两位宋代官员。教忠寺左边空地规划成遗址公园,散落有十余座莲花覆盆石础、五六根残断石柱,其中有一根正面刻字“先民同室,黄三千九(疑缺万字)”。附近村民收藏一方刻有“崇圣王庙乙酉年”字样的石槽。结合上述遗存以及唐宋时期官员墓葬规制、《郑氏族谱》记载“(侨)捨教忠寺,捐田亩,租号今尚存。旧题云:大檀越主宋太师郇国公郑侨立。”由此推测,族谱载郑侨享受御葬规格,神道上有石翁仲、石兽、牌坊、是亭,墓前建有一座先庙(也称家庙),后人用于祭祀郑氏先人。教忠寺右殿供奉的两尊宋官塑像,其中之一疑为郑侨。

摄影:云峰

近年来,分别距离郑侨墓二十余里的赤锡乡双桂村、仙游菜溪乡菜溪村(旧属兴化永贵乡寻阳里,明改属仙游兴泰里)皆以“状元故里”自居。“双桂说”因《民国永福县志》记载:“宋观文殿大学士郑公侨宅在龟岭(通志)按,公宅旧志不载,而龟岭不可考,惟25都双髻乡郑姓系公裔,龟髻同音,未知是否”,因双桂村距离兴化县界接近十里故含糊其辞;“菜溪说”同样也站不住脚,除了离开永福县界超过十里,与《龟峰郑氏族谱》:“积公自寻阳(菜溪)迁龟岭,繁衍逾十代生侨”记载相悖。

明代正统年间,兴化县周华撰《游洋志·山川志》载“云鼎峰,在兴化县西兴泰里......郑氏书堂、萍菰溪二祖坟皆面挹其秀。”云鼎峰,清代称锦屏山,现称屏峰山,为梧桐镇潼关村与仙游石苍乡接壤处一座山脉,有南北两座山峰。西面是梧桐镇后溪村后元宫水库;南麓是潼关村中洲自然村苏山寨,与仙游石苍乡高阳村向相望;东南面是高阳村云顶岩,山上建有一座云顶寺,再往南是粗溪洧潭。云鼎峰整座山脉外形呈现乌龟形状,主峰向北延伸,至峰下大洋自然村为“龟嘴”,东面山麓(属潼关村辖区)半山腰自南向北形成一道长岭,即为龟岭,东北山麓为大洋郑侨墓和教忠寺。

据《游洋志》记载,粗溪和小姑水汇合在永福边界成龟岭溪,达于大樟溪流入海。据《万历福州福志》记载,永福和平乡感应里辖鳖坑、大豨(大喜)、柳园(里洋)、龟岭。综合《万历永福县志》、《乾隆永福县志》等史料以及郑侨后裔《郑氏石门族谱》、《龟峰郑氏族谱》多方面考证,永福二十八都龟岭就是现梧桐镇潼关村。

摄影:云峰

乾道二年状元萧国梁赠郑侨云:“云顶峰前分玉带,礼闱名上探金笼”;宋史记载郑侨曾写诗勉励小儿子郑寅,其中一句是“云鼎峰前衣钵在”,说明云鼎峰龟岭是其故居地。而《郑氏石门族谱》则记载更为详细:“徙居龟岭,即云鼎小尖峰,坐甲向庚兼寅申。书斋在下龟岭,坐子向午,面前小尖峰;楼阁地面即大尖峰,坐艮向坤”。

据此可推测,大、小尖峰分别是云鼎峰山脉北面、南面两座山峰,与两山的山峰造型基本吻合。故居宅地可能位于云鼎峰下东面坡地(中洲自然村),书斋(大明兴化府志载为祺山书堂)位于锦屏山下何厝垄至大洋一带,但此间是否存有遗址还有待考证。族谱楼阁与兴化府志载云顶山古迹“眠云阁”也某种程度达成契合。

摄影:云峰

从中洲半山坡望山下东面龟岭溪,溪水在虎山下曲折二重回,郑侨号“回溪”或许便是因此而起,郑氏族谱载“侨,高祖母陈氏坟在寅山”,与《游洋志》记载“祖坟面挹其(云顶山)秀”相吻合。

据当地村民介绍,古代自辜岭寨通往梧桐的“官道”经过龟岭潼关村,靠近龟岭溪东关古渡口处的村道旧称“石牌廊”,至今尚有一处牌坊断碣埋在路基下。南面通往中洲村口,有一处叫“大坪”的地方,乡里老人流传有“尚书府遗址”。会不会有宋代牌坊或大户府宅的遗存?有待后续有人去挖掘整理。

三、洪面渡与龟岭庙

南宋梁克家纂《淳熙三山志》载:永福县设三乡十四里,义仁里的里治在洪面。洪面渡,县南七十里,神宗熙宁十年置渡。位于梧桐镇人民政府前樟溪大桥古渡口,是洪面渡所在,当年是永泰城关通兴化县、德化县的水陆交通要道。

元朝梁谏作《龟岭庙记》:“二十八都洪面,地当孔冲,行人络绎织途。洪面渡旁有宋大夫黄裳墓在焉。”由此可知,梧桐在宋元时期已形成集镇的规模,繁盛一方,说明梧桐古镇至今约有千年历史。

黄裳,宁德六都金垂人,官至武节大夫(正七品武阶)。永福县志载,南宋末年,黄裳将军率部与元兵鏖战,退至洪面渡,被追兵斩断头,大夫英勇异常,犹自持头就颈,遇到一老妪问曰:头断亦可续乎?妪曰:不能。遂倒地而亡。后人念其忠义,在洪面渡口立庙祀之。

透过这段文字,回顾南宋王朝覆灭前在“陪都”福州的历史。宋德佑二年(年)十一月十五日,元兵自南平逼近福州,张世杰、陆秀夫拥端宗赵昰从海上逃至泉州。二十三日,福州知府王刚中献城降元。十二月二十五日,宋参政知事兼知兴化军陈文龙由于通判澄孙以城降敌被捕,在押运往临安途中绝食而亡。在此期间,黄裳将军率众在永福大樟溪沿线顽强抵抗,在梧桐洪面渡英勇就义,身首异处。

摄影:云峰

《龟岭庙记》载,元末至正十年(年),黄将裳庙香火迁至二十八都龟岭,建龟岭庙历三年告竣。《闽都别记》载,立庙辜岭寨下。至明代,香火复迁连江县新安里。明建文三年赐庙额“灵惠庙”。

黄裳将军在大樟溪身首异处的事迹,与嵩口德星楼供奉南宋末年“林公大使”林惠的传说同出一辙。根据嵩口民间传闻,南宋末年,梧桐汤埕村林显、林惠、林应三兄弟在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号召下入伍,为护送端宗撤退,转战大樟溪。林惠断头就义,首级漂至梧桐,身躯挂在船底,行至嵩口埕渡潭被发现。乡人感其英勇,立庙“得身楼”。得身与德星谐音,故后称德星楼。黄裳将军与林公大使是否有交集?尚不得而知。

经历明末清初常年战乱,梧桐尾一度沉寂少为人知。历经清代至民国数百年的发展,梧桐重焕勃勃生机,有建于咸丰七年的莆田商人驿站“兴安会馆”、解放初期一度成为梧桐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坂中街”,洪面古渡见证了梧桐尾繁荣兴衰的过往历史。年,梧桐罢渡建樟溪大桥,这个存在了年的古渡,从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四、陈仁寿与“菜篮公”陈俊

明《万历永福县志》收录一篇元末陈仁寿为龙津里汤埕村鳌峰宫重建作《新龙津宫》,文中写道:龙津故宫供奉白蕉香火(笔者注:医神保生大帝)已经多年,年被火烧毁,处士(读书未仕)陈俊殚心倡议,将改建新宫作为己任。年,龙津新宫自起盖,经过12年时间建成。陈俊割自家肥田添为新宫“香灯”,并在宫西侧盖家庙,安置父、母、妻、外族“四族”亡魂。宫成而陈俊没殁,寿四百四十有四甲子。年,陈仁寿应俊嘱托作《新龙津宫记》。

摄影:云峰

陈仁寿何许人也?《宋太祖实》录记载:明将俞通海年率军进略太仓,元军“伪元帅”陈仁寿率百余舟逃出海,闻通海威名而率军归岸,数千将士为明军收编。即陈仁寿当了元廷的叛徒。

元朝文人孔克齐(孔子55世孙)元末避兵乱在浙江四明山,作《至正直记》提到:上虞陈仁寿,字景礼,曾应诏写“金字经”(书法家,元史载)。年,二人在会稽山相会,前后有一个多月时间。孔克齐身为前朝遗民,对好友陈仁寿的叛国行为颇为不满,故文中陈述陈仁寿长期患痛风形成严重的遗症,并加以讽刺:盖其幼时曾酒色过度,风湿侵之久矣,亦是冤孽所致如此。

陈仁寿记述的《新龙津宫记》,道出了鳌峰宫香火的出处,是研究“菜篮公”陈俊生平的第一手资料。《乾隆永福县志》将陈俊列入,认为他活了岁而永载史册。

编辑:张凌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1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