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栖梧桐之八梧桐识嘉树蕙草留芳根

北京雀斑主治医院 http://m.39.net/pf/a_10008086.html

温智育温智清

摄影:范玉惠

梧桐引凤凰,红日照潼关。潼关是个富有古韵诗意的名字,总会让人联想到位于陕西的兵家必争之地“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的古潼关。陕西的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梧桐的潼关外有龟岭溪(潼关溪)和青龙溪把口,背靠秀丽壮观的锦屏山,地处莆(田)仙(游)永(泰)交界之处,可与陕西潼关相媲美。

潼关、后溪、坵演这些乡村使用的方言属于莆仙话,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闽中游击队曾在这一带秘密开展艰苦卓绝的地下革命活动,为解放梧桐做出贡献。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隧道,去领略革命先辈一桩桩震撼人心的英雄事迹。

省委机关入驻高坪顶

年1月6日,蒋介石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皖南事变”,新四军损失惨重。紧接着,蒋介石于年4月开始对驻扎在闽北的中共福建省委组织进行军事“围剿”。为了摆脱困境,福建省委决定将省委机关迁往国民党统治相对薄弱的闽中地区。

年8月,时任省委书记曾镜冰(海南人)率部从建阳突围到莆田。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在国统区党组织要“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期”的方针,省委派人对闽中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后,选择了毗邻永泰县梧桐镇潼关村的高阳村。高阳位于潼关中洲自然村后山的高山之巅,俗称高坪顶,现属仙游县。年9月底,在苏华(女,莆田秋芦人,时任省委委员)等人护送下,曾镜冰率省委机关干部到达高阳,将位于高阳的温氏宗祠作为省委机关的临时驻地。

摄影:温智清

高阳温氏宗祠建于清雍正元年(年),又名“忠武祠”,是中国名祠之一。它是高阳温氏族人维系宗族亲情的重要场所,更是中共福建省委革命历史的见证者,现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摄影:温智清

在省委机关入驻高阳之前,即年初夏,时任中共福建省委机关管理科科长饶刚生(永泰县岭路乡凤落人,饶云山胞弟,会讲莆仙话)受上级领导指派,在高阳村开展革命活动。之后,在高阳温氏祠堂召集当地温氏群众一百多人开大会,阐明了当前的革命形势和任务。随后,为了做好统战工作,闽中特委两位主要领导黄国璋(莆田人)、林汝南(莆田人)在高阳村优选骨干人士36名,歃血为盟,结拜兄弟,召开誓师大会。“为革命胜利,头可断,血可流,革命意志不可丢”的誓言,让当地许多群众触摸到时代的脉搏,澎湃起革命的热血,毅然决然地参加了革命。地方民众的加入,为省委机关顺利转战闽中提供了有力的后方支援。

年底,国民党闻讯而来,制造了“高阳惨案”。国民党旅长钱东亮勾结福建省保安司令胡季宽率兵进剿,采用抓人、烧房等多种惨无人道的手段胁迫民众,五位高阳温氏村民被抓捕入狱,受尽酷刑,但是国民党没能从他们的身上得到省委机关一丝一毫有用的信息。谢一民(女特务)和谢仁运等先后伪装到高阳小学任教,潜伏境内,了解地下党的活动情况。民众守口如瓶,特务一无所获。境内民众为配合地下党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多次扫荡,先后有20多人牺牲。

摄影:温智清

歃血为盟气壮龙潭里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步步围剿,省委领导曾镜冰决定把中共福建省委机关迁到后溪村青溪自然村龙潭里。由于当时武装力量远远不够强大,革命活动经费十分困难,后勤保障力量异常薄弱,群众基础极其不牢,省委决定机关工作人员采取“集中训练、分散工作”的方法。他们以“派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群众,帮助寻找贫苦根源,宣传党的政策,取得群众信任和支持。同时,把一些保长、甲长等开明人士请到省委机关驻地,对他们进行共同抗日形势宣传教育。林汝南按照省委“在群众尚未觉悟之前,可通过结拜兄弟方式,为我党工作”的精神,在青溪组织“青龙会”(由青溪龙潭里而得名),召集机关附近村庄进步群众和开明人士与机关干部共同举行“结拜兄弟”仪式,并歃血为盟:“团结一条心,共同打天下,拥护共产党,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在党的特殊条件下,用“青龙会”这种组织方式开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壮大了革命队伍,得到了群众支持,取得了明显成效。

当地群众冒着“一人为非,十人连坐”、“杀头、断香火”的危险,不怕牺牲,勇于献身。他们在深山密林中为省委机关搭盖竹棚10多座,用于办公场所的礼堂1座;开出几条通往省委机关的山间小道,命名为莫斯科路、列宁格勒路、斯大林路、基辅路等。时任中城保保长的开明人士温友秀参加统一战线工作后,志愿为党工作。他利用在梧桐街开设店铺之便,建立秘密联络站,收集传递情报信件,并利用保长职便,为省委交通员及外地来青溪学习、汇报工作的同志出具身份证明的“路条”。当地群众也主动为省委机关站岗放哨,发现可疑人员,及时通风报信。他们在村尾厝设立暗哨,通宵达旦地观察四周动静,发现情况,以“升竹篮”为暗号,提醒省委注意。他们还为省委机关提供粮食、蔬菜、日常用品(如用于照明的竹篾、起火的松明)等,解决了省委机关生活上的困难。

“闽中党是群众养的”,这话一点不假。如果没有老区群众的掩护支持,就没有闽中党的立足之地,更没有进行武装斗争的可能。

摄影:赖泽樟

整风学习树信心添干劲

人的革命热情从哪里来?从学习中来,从改造思想中来。特别在革命低潮时,生活困难时,环境恶劣时,斗争残酷时,生命危险时,更是考验一个人的革命毅志力。游击队员的隐蔽生活十分艰苦:住深山草棚石洞,用山间野菜充饥;天寒身穿单衣,夜间扎堆取暖,雨天满地湿又泞,烧火冒烟不敢烤。条件虽然艰苦,但是革命的精神力量是无穷的。

为了贯彻延安整风精神和改造党内思想,加强团结,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以适应革命斗争发展需要,年1月,省委书记曾镜冰在青溪亲自举办为期20天的全省各地党组织主要领导干部训练班。他们学习了毛主席关于整顿“三风”等文件,曾镜冰根据毛主席作的“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的报告,结合福建地方党组织的实际情况,作了关于“深入研究党的决议,百折不挠地执行党的决议,把党的决议变成群众的决议”的报告。通过学习,同志们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树立起不怕困难,革命到底的信心和决心。

年1月16日,中共福建省委在后溪村青溪龙潭里发出《关于目前的形势与我们具体对策》的指示,号召全省党组织开展自卫游击战,要求各地打通各据点,动员及组织武装力量,巩固与群众的联系,团结一切反对内战的人来反抗国民党顽军进攻。学习结束后,省委制订了两个月的工作计划,决定大搞群众运动,开展减租减息斗争。在学习的同时,省委还针对国民党可能发动清剿青溪的可能,打通了永泰至闽北(经闽清、古田)、永泰至大田、永泰至泉州、永泰至长乐的交通线,使闽中、闽江(当时以水路交通为主)、闽北、闽南的党组织游击队互相呼应,以牵制国民党军。

摄影:赖泽樟

奇袭涵江交通银行

青溪大批人员的汇集,给粮食供应和活动经费造成困难。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无法开辟新区,以避开国民党强大的进攻锋芒,就有被消灭的危险。为了保存革命有生力量,粉碎敌人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游击队不得不采取非常手段,决定奇袭涵江交通银行。

年2月20日,闽中特委书记黄国璋率领蔡文焕、郭永星等15名骨干从青溪出发,走了三日两夜,到达莆田溪垵村,在地下党员张坤家隐蔽,制定行动方案,侦察情况,分兵布控,寻找最佳出击时机。2月29日下午4时许,他们化装成“国民党官兵”,出其不意,奇袭国民党涵江交通银行,不费一枪一弹,缴获了钞票多万元(旧币)、黄金20多两。经过四天三夜的艰险跋涉,他们胜利返回福建省委中心大本营——青溪。有了经费的保障,闽中、闽南地区地下游击运动热潮逐渐掀起,为全国解放作出了贡献。

青溪村,四面环山,道路崎岖,拥有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但是,国民党军队还是一路疯狂追击到此。吸取“高阳惨案”的教训,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省委机关再次被迫转移迁到德化坂里牛寮沟;年5月又到达嵩口东湖(现属仙游县)。几经周旋,省委机关终于甩掉了国民党军队,于年7月下旬迁到塘前官烈村。

摄影:温智清

红色历史遗迹,是红色文化最好的教科书。为了记录这段红色历史,在后溪村口立有一面由程序(年任福建省委书记)题写的“中共福建省委旧址”的石碑(见图片),背面刻有碑文。这纪念碑是那么地庄严,那么地富有时代的精气神!

中洲里密谋成大事

中洲古村位于永泰县梧桐镇潼关村西南部与仙游县石苍乡高阳村交界处,古称“中洲里。清代三座古民居下厝、畏厝、顶厝呈品字形分布,古韵悠长。村民世代农耕,民风淳朴。

年冬,永泰县梧桐镇游击队成立前夕,温友秀、温振沧(参加游击队后改名温沧凉,曾任省公安厅处长)召集进步群众30多人在中洲古村顶厝旁边的古油坊里(遗址还在)秘密开会,会期两天。他们向群众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开展减租、反霸斗争,同时酝酿筹备成立梧桐游击队。为了保证与会人员安全,当地村民温宣基向其在国民党内任职的亲戚借用一把手枪,充当警卫。

摄影:温智清

教忠寺成立游击队

千年古刹教忠寺,始建于宋崇宁元年(年),坐落在福建省永泰县梧桐镇潼关村大洋自然村锦屏山山麓,面朝青龙、潼关溪(龟岭溪)两水汇流的莲花潭,金钟、鱼鼓两座大坡作案,龙、虎、狮、象、豹兽形的五座山丘峙列两旁,群山环抱,气象万千,风景秀丽。解放战争时期,教忠寺曾是梧桐游击队驻地和活动中心,留下壮烈感人的红色事迹。年初,梧桐游击队在该地成立,共有多人参加。温友秀、温沧凉先后任队长,叶昌潮任政委。他们通过游击机动战术,收缴地主枪支,武装自己。

芹菜湖击溃自卫队

年8月,省委派饶刚生、温友秀等人到坵演村芹菜湖自然村,那里山高林幽,奇石怪洞众多,常年云雾飘绕,是个美丽而幽静的小山村,适合开展隐蔽性工作。他们从调查群众生活入手,通过贫富对比,提高群众阶级觉悟,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为省委机关顺利进驻青溪开展革命活动创造前期条件。年12月,省委机关驻扎青溪后,时任中共闽中特委副书记林汝楠在芹菜湖动员进步群众加入“青龙会”,发动周边村群众参加革命,并组织群众到嵩口购买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等。为了秘密运送盐巴,群众将食盐稀释后灌入棉袄,穿在身上,神色自若地应对囯民党自卫队的盘查。

省委机关撤离青溪之后,革命活动仍然红红火火地开展着。年2月15日,为了打击国民党自卫队在芹菜湖对游击队员活动情况的窥探,党组织派温依肯下山向林树森自卫队假传情报并领奖,引诱国民党自卫队进山,并通知潼关教忠寺的游击队员与芹菜湖的游击队员里应外合围歼敌人。在芹菜湖的半山腰,游击队上下夹攻,自卫队员亡命逃窜,其中两名当场被擒。经审问,二人系自卫队用钱雇用的受蒙蔽的农民,教育后按宽待俘虏政策处理,予以释放回家。

摄影:范玉惠

辜寨岭阻击残兵痞

五星村原隶属于永泰县梧桐镇潼关村,两村仅一山一水之隔,年划归仙游县游洋镇。五星村寨前自然村通往游洋镇方向有一条千年古道,名叫辜寨岭,山势险峻,有人行台阶3多级,盘山而上,高耸入云;地偏人稀,林密草盛,曾有野兽出没,行旅极为艰难。辜寨岭是古代仙游、永泰两地往来的唯一咽喉要道,历代都有驻兵把守。年6月中旬,根据上级指示,温友秀带领温顺茂、温元章、温宣基等人埋伏辜寨岭要隘,阻击企图取道潼关的国民党刘汝民残部余人。粉碎了他们进攻梧桐的企图,同时也打击了国民党地方武装反攻倒算的嚣张气焰,使群众免受侵扰,按时收割水稻。

游击队三打镇公所

年4月,梧桐游击队第一次攻打梧桐镇公所,温顺茂、温沧凉等人无比英勇,披着浸水的棉袄作防弹衣,冲锋在前,最终攻克据点,取得胜利。第二次,林树森等反动头目,不甘心失败,纠集残余,反攻梧桐镇公所。为了保存实力,温友秀等且战且退,据守教忠寺、中洲等地,等待战机。第三次,年8月上旬,温友秀、温沧凉、温元章、温顺茂等人配合解放军29军85师先遣队再次攻打梧桐镇,年8月6日,胜利解放了梧桐。温友秀任梧桐镇人民政府主席。

梧桐解放后,温顺茂、温元章、温宣基等迅速组织本姓家族人员,通宵达旦铺设西林通往梧桐镇区的宽3米长多米的浮桥,保证南下解放大军顺利通过。他们还积极筹募军粮、马料、柴片,支援前线。

梧桐镇境内的红色经典故事,虽然没有万里长征的艰苦卓绝,没有白色恐怖下的千辛万难,没有南征北战中的壮烈场景,没有百万雄师的气势磅礴,但是梧桐镇革命老区基点村——后溪村、潼关村、坵演村的红色文化,也足以让我们窥斑见豹,从中感悟红色政权的来之不易,感受贫苦群众对革命的巨大贡献,领会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之美、使命之重,从而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仰之基。

(本文参考资料有永泰县革命老区发展史仙游石苍乡镇志等书籍,以及当地群众访谈录,并得到县党史办新老领导的指导和支持。)

编辑:张凌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1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