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记载辜岭的有关史料
1、北宋太平兴国三年(),游洋人林居裔聚众万余人,自号西平王,在广业里的百丈岭起义反宋,占领了游洋、广业大部分山区,并在何岭关、古寨岭、河浪岭、莒溪岭、石壁岭(四壁岭)、百丈岭等险要地段设关隘布防,以抵御和诱歼宋兵,偷袭仙游、泉州,一时八闽震动。宋军调集两浙、福建兵力驰援,又增派王继升率兵前往游洋。最后杨克巽奉命以剿抚兼施,镇压义军,林居裔请降,义军瓦解,莆仙地区农民起义运动以失败告终。
宋太平兴国四年(),宋廷在游洋原林居裔居宅上毁宅建太平军军治衙署,又设兴安县县署于军治旁。辖游洋镇(今游洋、石苍、象溪一带)、原莆田县百丈镇、永福县(今永泰县)的陈山头及福唐县(今福清县)的漈头、百丈岭、下庐岭一带。
不久,太平军改名兴化军,兴安县改名兴化县。兴化军辖莆田、仙游、兴化三县。宋太平兴国八年(),兴化军军治迁往原莆田古谯楼处,兴化县治仍在游洋。到元皇庆二年()兴化县治迁往广业里的湘溪(新县),三百三十四年来,游洋一直是山区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辜岭巡检司:宋朝为了加强对游洋一带的统治,根据《八闽通志》记载:“闾邱孝直在宋元丰二年〈年〉奏请于永福辜岭设辜岭巡检司(名辜岭寨),设巡检1人下辖92人,管辖福州永福(今永泰县)、兴化军兴化两县地分巡检兼催纲巡捉私茶盐贼盗公事”,说明辜岭巡检司(辜岭寨)位于永泰和仙游交界关隘。
年,永福(永泰)设辜岭巡检司3、《读史方舆纪要》卷96福建二之《图经》记载:“永泰关隘:县北有牛皮隘,道出侯官。西北有大限、西塘等隘,道出闽清。西有三前隘,出尤溪县。西南有炭炉隘,道出德化。又有浮潮隘,出德化及仙游县。又有嵩口隘,路通永春、德化二县。县南有辜岭隘,亦出仙游县。东南有萑平隘,路通莆田县”;说明辜岭寨在永泰去仙游的关隘处。
4、宋《莆阳比事》明确记载:“辜岭寨在兴化永福交界”;明《八闽通志》记载:“辜岭属永福二十八都,盛产厚藤纸”;《淳熙三山志·物产》记载:“厚藤纸出永福辜岭”;厚藤纸是当时福州府的名牌产品。从宋开始,永泰人大规模种造纸用的箐,一直延续到明朝。说明辜岭在梧桐境内,且盛产厚藤纸(明朝后没落),辜岭在龟岭和铁券山中间。
5、永泰去仙游有三条古道:a、赤锡溪门通往游洋里洋头:东渡垆潭至三门关,转大溪南岸,过玉尺石桥,又过赤锡板桥,左转港柄里,进溪门,上石夹岭(又名四壁岭、石壁岭),岭有十里,建二亭,隔门亭原有木刻仙游、永泰分界碑。即:永泰赤锡---石壁岭---仙游。b、永泰---岭路温岐---仙游。c、最重要的用兵间道:过梧桐向南,经洋头、潼关,上古寨岭,入仙游。即:永泰梧桐---寨前---古寨岭---仙游游洋。说明辜岭寨位于今天的古寨岭脚下寨前附近。
6、根据《榕城考古略》记载:“今惟兴化肩贩,从永福辜岭至大樟,顺流抵阳岐,为捷径云……”;说明仙游肩贩经辜岭到大樟溪,然后顺流而下到阳岐为捷径。
7、根据《福州政府志乾隆版》和《淳熙三山志·物产》记载:“竹纸出古田、罗源村落间,楮纸出连江西乡,薄藤纸出侯官赤岸,厚藤纸出永福辜岭”。说明永泰梧桐辜岭厚藤纸成为当时福州府的名牌产品。
8、《八闽通志》卷十二记载::“辜岭、白马岭、长岭在何岩之东北,通郡治孔道也。昔邑人黄鹏创庵道侧,买田付住僧,使备薪水,以给行旅之宿食者”;说明辜岭在仙游何岩东北。
9、《重纂福建通志》卷七记载:“仙游县约东北八十五里银岩山(即白岩山),距五里有覆鼎山,盥豹花石压二山,分时与羊山、蓝蚕诸峰相牵映,其下为衡钟山,有辜岭、白马岭、长岭(仙游县东北六十五里),又东北曰东山。去仙游县九十里曰兰山。另外,过辜岭、双髻、覆鼎,至石所,号何岩,下有九鲤湖,直出为龟山,为广化,为华岩,为兴化军治。上四岭在仙游县东北兴泰里”;说明辜岭处梧桐仙游交界,有的地界属梧桐,有的地界属仙游。
10、《八闽通志》卷十二记载:“银岩山又名“白岩山”、“白石山”,山下有羊山,又有黛蓝山,下瞰青溪,小市数家,水竹映带。如兰山下有水陆精舍”;说明白岩山就是永泰潼关西南部的白岩山。
11、《淳熙三山志·物产》记载:“福清、永福出麻布尤盛”。由于纺织业的发展,印染原料“菁”的需求大增,永泰人开始大规模种菁,印染业也有了一定的规模。从宋朝开始,“菁”成了永泰传统种植业,一直延续到明朝。
12、明嘉靖四十年,漳州人王凤因种菁失利和粮食不足,聚众数千人在二十八都(今梧桐)造反,永泰西南乡里遭烧掠一空,官府征当地乡勇参与剿寇于梧桐盘富山寨,后虽被剿灭,但给永泰带来巨大伤害,种菁业和种箐业走向衰落……
13、〔万历〕《永福县志》载:“令里宰举山谷种青客民籍记之”。〔乾隆〕《永福县志》卷载:“万历十八年(年)菁客会盟为乱。”菁是一种植物,是染蓝色布匹的原料,闽南山区等地的客家人移民闽东、闽中以种菁为业,因而被称为“菁客”。
14、菁民,畲族称谓之一。明清时期,居住在福建、浙江等地的畲民和迁移闽东的闽南客家人,普遍种制蓝靛(青靛),质地优良,被当地汉人称为“菁民”。明代迁入闽东种菁的畲民也称“菁客”。全国畲族一半以上在福建,福建畲族一半以“菁客”为生。
15、五星村(原属永泰潼关年划归仙游游洋)去游洋镇方向有一条千年古道古寨岭,是古代仙游、永泰两地往来的唯一咽喉要道,千年来都有官兵把守。年6月中旬,根据上级指示,温友秀带领温顺茂、温元章、温宣基等人埋伏古寨岭要隘,阻击企图取道潼关的国民党刘汝民残部余人;
16、辜岭某地特征鸡笼形,群鸡案。
歌曰:辜岭东,一穴地,似鸡笼,有人寻得着,代代出相公。其地堂堂离山行龙入穴,坐丁向癸,癸水归乾,乾归癸长流,堪为贵地,右畔有寅水申水朝入,面堂左在龙虎相登,日月捍门,相对有拜相山见,其地出官不绝,穴宜高,午下吉。
注云:离山地穴法,宜高,见外洋出官,低主大富,用一丈六尺圹,深八尺,明三尺阔,二尺五寸高,双棺葬吉,明上取墓身五尺,身取山三尺,此合地穴之法,元辰放癸水阴,去三步合贪,折乾七步合武,主富,须折乾折癸大流,合贪武,主二星进才,丁大旺,应寅午戍年月,同音人契书拾得古器宝方发为贵,主火木男命应面前有拜相展诰、勒马木笏、屯军引节山见,必有贵,分金庚午庚子合破卦坐穴。
序云:对面龙虎相和谐,兄弟相登入宝才,午酉大富贵,金水男命好安排,羊猴之命人子贵,去后木牛男命来,三男五子俱同爨,十代不分一家,才大旺,双顶之人下特应断步金堦。说明辜岭对面就是虎岭和龙岭。
综上所述,辜岭在永泰县梧桐镇盘富附近,永泰南边梧桐去仙游古道边,宋代辜岭盛产提取印染用的植物菁和刻字印刷用厚藤纸(箐等材料制成),种菁(一种染料草)和种箐(一种造纸竹)都很发达,明代王凤叛乱后没落,辜岭寨位于永泰梧桐与仙游游洋交界处的古寨岭山脚寨前附近,锁住进入永泰的仙游(游洋、小沽、淆潭)三条陆路和两条水路(龟岭溪上游粗溪、沽溪)。
二、漳人王凤之乱前后历史事件:
1、王凤之乱前两年,明嘉靖三十八年(年)五月五日,倭寇千余人突袭永泰县,知县周焕率众守城七日,城陷后,周不屈战死,倭寇大肆抢掠。
2、《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记载:“明嘉靖四十年旱灾,粮食不足,漳人王凤以种菁失利百姓皆逃匿,因聚众据二十八都为乱,不旬日遂至数千人兵得无饥明年复故家财,监司发兵……”。
3、明嘉靖四十年(年),漳州人王凤等以种菁失利,加上粮食不足,聚众数千人据二十八都(永泰梧桐)叛乱,永泰西南乡里遭烧掠一空,官府征当地乡勇参与剿寇于梧桐盘富山寨,后虽被剿灭,但给永泰带来巨大伤害,种箐业和种菁业都走向了衰落……
4、《清史稿·食货志一》载:“棚民之称,起于江西、浙江、福建三省。各山县内,有民人搭棚居住,艺麻种菁(一种提取染料的植物),开炉煽铁,造纸制菇为业。”明嘉靖四十年(年),大批来自漳州的流民来到汀州长坑,搭棚种菁。明万历年间,朝廷禁止棚民上山垦殖,要求他们解散还乡,引发棚民不满。明万历十七年(年)正月,汀州(今长汀县)人菁民邱满率众占据永泰陈山,知县陈思谟(河源人)求援,巡抚赵参鲁派把总王子龙率军剿灭。
5、〔乾隆〕《永福县志》卷载:“万历十八年(年)菁客会盟为乱。
三、王凤乱及二十七都、二十八都:
1、和平乡义仁里:二十七都(永泰梧桐镇),含旧地:洪面、拏板、后池、辜岭(永泰县南)、《八闽通志》始增记:香泉、大会岩(永泰县西南八十里)、大极山等,上资福院唐景福元年建、香泉院唐乾宁二年建(有乐贤亭)、上崇寿院五代唐长兴二年建、大会岩院、大会岩佛造像(梧桐三富村大渭口)。
2、和平乡感应里:二十八都(永泰梧桐镇)、二十九都(永泰嵩口镇),含旧地五十、鳖坑、大猎、柳园、《八闽通志》始增记:龟岭、龟岭庙、上观音山、锦屏山、邱演渡、洪面渡、蛰龙潭(二十九都,潭上半月洲)等。。感应里还有建忠院、安善院唐景福二年建、上观音院宋建隆二年建、北林院宋太平兴国八年建、嵩口银凤宫(双峰峙立若笔架,宫后巨石上有仙人迹)。
四、著名抗倭名将、福建都督刘显
刘显,(一),生于明武宗正德十年()江西省南昌府高田村一个贫苦人家,后迁南昌新建县。刘显原名龚显,字惟明,祖藉湖广,六世祖为江苏江宁(今南京市中南部)都司。元朝至正二十年()五月,陈友谅称帝,天下群雄四起,刘显祖父为避世乱,举家迁徙江西南昌。
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官副千户,后任浙江都司参将,于浦口冈下大败倭寇,迁副总兵。又尽歼刘家庄倭寇。明嘉靖四十年(年),福建都督刘显镇压永泰漳人王凤之乱。嘉靖四十一年,充总兵,镇守广东。办率军赴福建援助抗倭,与戚继光、俞大猷等连续破倭。继任狼山总兵,统制大江南北,防倭进犯。进官都督同知、左军府都督、太子太保。明万历九年(年)去世。
五、永泰县梧桐镇盘洋元帅庙
《永泰县志》记载,元帅庙在梧桐镇盘洋村下玉井。清乾隆间(~年)为纪念陈、林、黄三人而建。系土木结构,面积平方米,现只剩围墙外挡和石碑。
梧桐埔埕三元帅(转自林绥):
明嘉靖年间,朝廷腐败引多地民变,辛酉年(年)漳人王凤等人种菁失利,聚寇数千人在永福二十八都(今永泰县梧桐镇)作乱,永泰西南乡里遭烧掠一空(埔埕多姓族谱皆载),官府征当地乡勇御寇,梧桐埔埕陈德(号东澜)、林璧(字时聘)、黄仕纶(号良溪)等一众志士报名参与剿寇于梧桐镇盘洋村盘富山寨,英勇就义。埔埕陈氏族谱载:“福建都督刘显仰县祭之,永邑玄坛设神位,盘洋、明灯两地立高阁祀三元帅”。
民国《永泰县志》记载:“嘉靖四十年()漳人王凤以种菁失利,聚众数千人据二十八都(永泰梧桐)为乱(后虽被剿灭于梧桐盘富寨,但给永泰带来巨大灾难,种菁业从此衰落)……”“万历十八年(年),“菁客会盟为乱”。
六、保护百姓平安的永泰庄寨
庄寨是永泰当地一种兼具居住和防御功能的大型建筑。据统计,永泰庄寨总量超过座,现存较好者有座,其中占地面积平方米以上的有98座。
永泰县同安镇爱荆庄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年10月16日,国务院公布了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永泰庄寨(仁和庄、昇平庄、积善堂、绍安庄、中埔寨)建筑群榜上有名。
戴云山区在历史上是一个人群流动甚为频繁的地区。明代以来,不断有移民进入这里,或定居拓殖,或借道于此。民国《永泰县志》兹摘抄数条如下:“(嘉靖)三十八年五月五日,倭寇突至,屯于洑口……”“(嘉靖)四十年漳人王凤以种菁失利,聚众据二十八都为乱……”“(万历)十七年正月汀人邱满聚众,据陈山为乱……”“(万历)十八年……菁客会盟为乱……”
“箐”指的是一种制造辜岭厚藤纸用的一种竹子,“菁”指的是一种提取印染用的染料植物。菁客有来自闽南的客家移民,以及福建本地的畲族。永泰山区移民往往以种植经济作物谋生。
明清史料中广泛出现的“蓝客”也叫“菁客”(种植靛蓝染料者)、“麻民”“棚民”都是如此。除此之外,还有从事采矿业的“炭党”和“矿盗”。这些人群的生计活动,使山区在发展伊始就与商品、市场等要素紧密联系起来。可以看出上述匪乱中有一些是外地人,民间只能建庄寨自保,兼顾惠及子孙后代。
七、辜岭位置盖棺定论!
前文分析了半天结论出来后,我想另外渠道找证据验证,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拼凑出年前潼关村附近的地图,辜岭赫然在目!与我分析的结论一样,而且辜岭离永泰县治八十里。
最后这张图是最新的三维地图
锦屏山文化振兴研究会温昌凯